• 傳統演出搭互聯網吸粉仍難盤活市場
    來源: 作者: 發布時間: 2016-08-11

    王玥波是青年說書人中的佼佼者,但他的本職是相聲演員。

    在各類綜藝節目越來越豐富的今天,傳統演出正在面臨時代的挑戰,粉絲老齡化、演出表現形式單一,播出渠道狹窄均是要面臨的問題。互聯網占據了人們大量的碎片化時間,90后“星夜相聲館”相聲演員邱子陽看到了這片空白,于是入駐某視頻網站,欲用相聲PK網紅,開啟直播說書之路。 傳統演出行當搭載互聯網就真的能殺出一條血路,成功吸引粉絲嗎?

    書館驟減 轉戰網絡

    評書館曾是老北京市井文化的一景,鼎盛時期北京城里有大大小小評書館40多個,隨著多元文化的滲透,評書這門傳統藝術日漸式微,評書館越來越少。2004年,評書名家連麗如曾支持在后海開辦明月樓書場,但是3個多月后,明月樓悄然退場。三年后,康齡軒書館在西城德內大街濱海胡同4號開張。此外,能叫得上名字的還有宣南書館、德云書場、北戲書館等為數不多的幾家。

    與書館驟減相對應的是,為數不多的評書從業者也從專業演員轉變為業余愛好者。據悉,北京市曲藝團、中國廣播藝術團、鐵路文工團均沒有專業評書演員。王玥波是青年評書演員里的佼佼者,但他的本職是相聲演員,大部分粉絲也是從相聲轉化過來的。

    隨著老一輩藝術家的淡出,“80后”的說書人逐漸成為舞臺主力。作為在互聯網浸染下成長起來的一代,他們更容易融入新的時代。日前,90后“星夜相聲館”相聲演員邱子陽入駐某視頻網站直播說書,此前高曉攀也曾在該網站直播相聲。高曉攀直播相聲是希望借助互聯網平臺,了解到底有多少人會在線觀看相聲演出。而“90后”邱子陽則表示,一些傳統演出項目之所以能在這幾年升溫,離不開互聯網的推廣。

    PK網紅 傳統行當無優勢

    在網紅經濟和移動社交的風口下,近兩年直播平臺迎來了全面爆發。據統計,當前國內在線直播平臺數量近300家。截至2016年6月,網絡直播用戶規模已達3.25億,占網民總體的45.8%。其中,真人聊天秀直播和游戲直播在資本力量的推動下得到了快速發展。

    受眾決定了演出的平臺,大批宅男對真人聊天秀直播的熱愛培養了“網紅”,他們不吝金錢博得與網紅聊天的機會。而評書愛好者相對老齡化嚴重,他們顯然對直播這種形式并不感冒,更不是捧著手機的“低頭族”。評書愛好者劉先生表示:“只要能聽書就可以,直播沒有必要。”網紅靠的是一張臉,而評書則以故事取勝。

    大眾對于評書的內容一直停留在《楊家將》、《三國演義》、《水滸傳》等老故事上,這些老故事之所以能經久不衰是因為深厚的文化底蘊。此前,王玥波將日本動漫《火影忍者》搬上評書舞臺,效果并不理想。的確,現在可講的段子很多,《三體》、《魔獸》都可以成書,但這些同樣可以制作成電影、電視劇,相較于這兩種更具視覺效果的形式,直播評書沒有勝算。

    搭載互聯網不是萬能的

    評書本就是市井文化,青年相聲演員李寬表示:“作為通俗藝術,必須貼近生活,新時代符合年輕人口味的內容,才是吸引觀眾的根本。在相聲境況不好的時候,德云社脫穎而出并沒有借助互聯網手段,而段子也都是傳統的,卻有大批年輕粉絲追隨。”可見,互聯網或直播手段并不是盤活傳統演出項目的關鍵。

    通過新的播出形式、新內容讓年輕受眾關注傳統曲藝,出發點是好的,但是不是“90后”的說書人用互聯網語言說當下時髦內容就能吸引“90后”受眾那么簡單的問題。

    曾將彈幕引入話劇的導演王婷婷也表示,“互聯網技術的引入,最終的目的是服務于內容,只有內容匹配才會讓觀眾接受”。

    而對于傳統演出項目而言,回歸劇場也許才是正途。

    地方動態

    首屆數字全民國防教育高峰論壇在京舉行

    第四屆信息技術及應用創新人才發展交流大會暨中國信息協會第三屆信息技術服務業應用技能大賽頒獎典禮在京隆重召開

    2023(第五屆)中國電子政務安全大會在京成功召開

    中國信息協會首次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考試在黑龍江省舉行

    • 協會要聞
    • 通知公告
    初爱视频教程完整版免费观看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