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制造的產業大浪潮來襲,臺廠如何趁勢而起?工廠生產線前端將更聰明,邊緣運算的能力與即時反應將是關鍵。另一重點,為掌握軟硬整合技術,凌華與資策會合作,與工業4.0起源的歐盟,共同研究將5G技術應用至工廠生產線。
物聯網最初的重心在人,透過智慧型手機、人的行為被亞馬遜(Amazon)、Google及Facebook等云端服務業者搜集并分析,從而創造出各種新的商業模式與價值,在人的資訊被搜集完后,接下來就是搜集物品資訊,尤其是制造的各項設備,也就是工業物聯網(IIOT)的概念。
不論物聯網或工業物聯網,都有3項基本元素,分別是連結(connectivity)、資訊流(streaming)及管控(control),如何讓人或各種生產設備連結,成為平臺并持續產生資訊,進行分析,再透過管控將資料分析進一步優化,提前預測,創造更大價值。
事實上,工業4.0里面的智慧制造,是透過物聯網技術,提升制造效率,基本上重點在2件事:預測維修與預測品質,以工廠設備而言,動輒上千萬或上億元,且生產線不能停,若能在設備可能出現問題前,就提前通知廠商到廠維修,將節省龐大的維修經費與時間支出。
其次,生產線若能預測品質,就能有效降低成本,比如臺灣熟悉的PCB(印刷電路板),生產工序多且復雜,若在每道工序后能預測該產品是否能繼續下個工序,就能提高生產良率,不用透過最后的品質檢驗,就已達到最好的生產品質。
若能再將所有生產PCB程序的數據采集,搜集6至24個月的資料后,透過大數據分析,再回饋至各工序的生產線,一旦某處出現瑕疵,就能立即偵測,并做出篩檢,在資訊流不斷挹注下,預測模式將會愈來愈精準,不僅省去人工,也能拉高產品良率。
然每道工序判斷,最好能在1毫秒做決定,在偵測當下做出決策,采用邊際運算,就能有效解決問題,凌華很早就看到此趨勢,一直走在前端。
近期,凌華也與資策會密切合作,代表臺灣與歐盟的公司進行5G應用研究。凌華提出核心的連結技術,與歐盟的公司與研究單位洽商,將5G技術應用至未來工廠,協助工廠內的移動設備透過無線連接。舉例而言,機器人將會大舉應用在智慧工廠內,現在機器人都是固定設備,未來卻不是,而是可移動的設備,或是以無人搬運車(AGV)取代人力,在未來5G時代,強調高可靠度、低延遲性的特色,剛好可以滿足未來工廠的無線環境。
凌華亦有開源的ROS2(Robot Operating System)機器人作業系統,國際上幾乎所有機器人的研究單位都以此平臺做研究,凌華于2015年購并英國軟體公司PrismTech,就是看重此技術,在未來5G時代,將可上下貫通。
目前物聯網時代的工業機器人,能做到機器與機器間的溝通,就已很了不起;未來,5G時代的工業機器人,將可做到與人溝通,屆時工業物聯網將再掀起一波全新的世界趨勢,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