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互聯網+運動仍是“簡單粗放”地發展,硬件與軟件是自家顧自家,這讓雙方都變得尷尬。一方面是應用軟件“變現”困難,因為許多運動健身App都是支持移動手機端或平板端免費下載使用,雖然有些App因較為人性化的功能能夠獲得用戶黏度,但是盈利模式卻成為瓶頸。另一方面,對于硬件產品,大部分的智能可穿戴設備在消費者群體中“一腦熱”的購買之后,隨后被閑置在家中,因為它只能簡單地與手機連接,完成計時、計步、時間提醒等簡單的功能,更不要說升級換代。
經歷了行業洗牌與市場檢驗后,有廠商以及創業團隊意識到,軟件與硬件、課程的深度融合是該領域未來的發展方向。近日App Store公布的數據顯示,自從Apple Watch發布以來,健康關懷類App的下載量增加了75%,Keep、One Drop糖尿病管理、Yoga Glo等App備受用戶關注。這也從側面反映了,智能硬件與軟件應用之間是相輔相成的。
有互聯網+運動的創業人士認為,真正的智能運動健身是將整體的過程與結果緊密結合,做到實時的檢測和反饋,將采集的數據輔助課程的優化和更新。簡言之,就是要做數據分析——根據硬件采集到的數據,實時顯示的同時給予用戶運動建議與規劃。比如有一款智能跑步鞋,可以通過內置的智能芯片記錄每天運動數據、卡路里消耗,自動區分走路、健走模式等,并且通過App界面顯示出來,綁定App后,還可定制有氧健走燃脂等專業課程以及實時語音指導。
在物聯網趨勢下,家中、健身房的運動器材都能與移動設備互聯、及時采集數據,甚至傳到云端進行分析,這讓互聯網+運動看到更多的空間與前景。然而,有長跑專業戶卻提出了一個本質的問題,運動硬件在深度考慮外觀設計、互聯功能的時候,最好能兼顧到硬件的續航,“尤其是使用于戶外的可穿戴運動硬件,長續航性是相當必要的”。
記者觀察
互聯網+運動還需扎實的產品為基礎
互聯網運動與社交融合,無疑是當下流行的話題。尤其對于當下年輕人來說,馬拉松、健身、瑜伽等運動不僅是為了鍛煉身體,更是一種社交方式、一種生活態度。
互聯網運動以及可穿戴廠商經歷過上輪的行業洗牌后,逐漸摸索到盈利模式,但這僅是新一輪行業競爭的開始,因為大部分運動與社交融合方式仍處于簡單的領勛章、交流經驗、曬成績單等的階段,如何能讓這種社交形態深入是行業值得探討的方向。
另外,利用線上付費課程、推進消費者在智能硬件、穿戴產品的升級換代,以及打造線下健身房等模式,是科技品牌、創業團隊打造線上線下生態,現實模式“變現”的主流手段,然而,記者留意到,部分互聯網健身產品打造所謂自身品牌的運動鞋、運動內衣、跑步機、運動手環等,無論從外形設計、產品材質,還是運動性能方面仍未如理想,這又怎樣能讓市場買單?
有國內的互聯網運動健身創業團隊曾坦言,希望能將品牌打造成如當今數個全球一線運動品牌,讓外界提起時不再認為是一家互聯網應用公司。縱觀目前全球一線運動品牌,除了不斷強調運動是一種時尚和生活的態度、理念外,歸根到底,需要扎實的產品質量、時尚外形設計以及良好的運動性能為基礎,然而,這些都是對互聯網運動創業團隊、科技廠商這類運動領域“新手”,在上下游供應鏈整合、品牌打造上的內功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