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數字司法實現數字正義 藍皮書顯示人工智能等技術與法院業務深度融合
    來源: 科技日報 作者: 發布時間: 2024-05-17

    “以數字司法實現數字正義,法院的信息化建設有效促進了法院審判的公正和效率。”5月16日,2024年《法治藍皮書·中國法院信息化發展報告》成果發布會在北京舉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副院長周學峰教授說。

    會上發布的《法治藍皮書·中國法院信息化發展報告No.8(2024)》(以下簡稱“藍皮書”)指出,隨著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設扎實推進,人工智能、5G網絡、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與法院業務深度融合,不斷提升便民服務水平,給改革創新“賦能”、為公平正義“提速”。

    藍皮書顯示,人工智能引擎相關能力在法院信息化系統中落地應用。2023年,最高人民法院信息中心搭建起人工智能引擎平臺、大模型通用能力以及法律法規查詢、公文生成及糾錯、筆錄精簡等大模型應用場景;完成11項人工智能基礎能力集成管理,在辦案系統、統一工作桌面集成上線語音識別、離線轉寫、文本翻譯、圖文識別等工具;完成知識庫統一框架和門戶建設,實現不同廠商191項已有知識百分百集成和可視化。

    我國訴訟服務信息化也取得新進展。2023年,最高人民法院著力推進法治信息化工程建設和數字法院大腦建設,全國法院“一張網”體系全面鋪開。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栗燕杰稱,我國訴訟服務信息化以科技創新為抓手,訴訟服務信息化受重視程度不斷提升,核心應用邁向成熟高效,應用場景拓展更加豐富。

    信息化是紓解“案多人少”矛盾的現實需要。藍皮書顯示,2023年,全國法院執結執行案件976萬件,同比增長6.4%。同年,全國法院執行到位金額同比增長12%。

    司法大數據發展是中國信息化建設的成果之一。藍皮書指出,在技術部門和審執業務部門配合下,司法大數據應用價值全面釋放。

    以廣東黃埔法院為例,其從3萬多件司法案件中抓取、提煉相關信息點,建立司法數據分析模型,繪制覆蓋全區17個街鎮矛盾糾紛的“法治地圖”,打造實證分析平臺。平臺運行產生的分析報告為全區各街鎮矛盾糾紛狀況提供“全景視圖”和“精準畫像”,發揮了司法大數據社會發展“晴雨表”作用。

    藍皮書提到,法院信息化建設同時面臨一些問題。比如,系統集約化程度仍需提升,系統穩定性有待改善;統一規劃標準過于關注共性,難以精準全面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司法數據數量仍存短板,服務治理能力待提升,新技術應用具有兩面性,安全性問題制約發展;信息化促進訴訟流程再造,但正當性制度支撐不足等。

    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王祎茗介紹,下一步,要加速全國法院“一張網”和數字法院建設,協調好功能集約與個性化的關系;要優化大數據質量,增強司法輔助社會“數字治理”能力;要妥善開發使用AI技術,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永無止境;要充分釋放流程變化,提升信息化訴訟程序制度位階。

    針對中國法院執行信息化存在的瓶頸,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法治國情調研室副主任王小梅提到,下一步,要以務實態度修復和優化信息系統,匹配與信息技術發展同步的制度政策,培育數字化思維,減少人工路徑依賴。

    周學峰建議法院充分利用司法大數據這一寶貴資源,進一步推進司法實證研究。司法大數據不僅可以服務于法院審判,還可以通過合法合規的方式向社會公開一部分數據,為法學研究者提供資料,進一步提高我國司法透明度和公正水平。

    “法院信息化只是一種手段,最終目的是要提升司法的公正和效率。”周學峰說。(記者 代小佩


    地方動態

    第四次數據標注產業供需對接會暨央企走進國家數據標注基地(保定)舉行

    算力與綠電協同:中金數據烏蘭察布打造中國源網荷儲一體化零碳算力標桿

    2025數據服務業發展研討會在京召開

    A股產業互聯網平臺公司高質量發展研討會在京成功舉辦

    • 協會要聞
    • 通知公告
    初爱视频教程完整版免费观看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