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技術工程師培育項目加快推進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正在加快推進數字技術工程師培育項目,重點圍繞智能制造、大數據、區塊鏈、集成電路等數字技術領域的新職業,分職業、分方向、分等級開展規范化培訓、社會化評價。
這一項目將探索建立數字技術工程師認證制度,每年培養培訓數字技術技能人員8萬人左右。
高水平數字技術工程師是我國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支撐。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專業技術人員管理司司長李金生介紹,目前,這個項目初步搭建起了項目框架的政策體系、組織體系、標準體系、培訓體系和評價體系。
2022年修訂后的國家職業分類大典新增了“數字技術工程技術人員”小類,發布了智能制造、大數據、區塊鏈、集成電路工程技術人員等數字技術類新職業13個,并且制定頒布了國家職業標準。
“我們出版了10個職業的初級培訓教程,為數字技術人才培養培訓奠定了基礎。此外,我們規范項目實施,提出了繼續教育學時認定、專業技術等級證書與職稱銜接認定、領取職業培訓補貼等相關支持政策;遴選建立培訓機構和評價機構目錄,為人才培訓和評價搭建了平臺。”李金生說。
他表示,下一步將指導各地盡快出臺配套政策,推動項目落地見效。“希望通過培訓項目的推進,吸引更多青年學習數字技術、從事數字職業,培養一大批高水平創新型數字技術工程師。”
多地大力培養透露什么信號?
近年來,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創新,數字經濟發展迅猛,眾多數字職業在數字化發展趨勢下被催生,市場對數字領域人才需求也日益強烈,全國有不少地方不僅有政策,還有補貼,明確圍繞多個數字技術工程應用領域,培育數字技術工程師。
數字經濟的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不管是推進數字產業化還是產業數字化,關鍵都在人才。
人才需“引”更要“育”
人才對經濟和產業發展的至關重要性現在已經無需多說。一個區域的發展,既需要高層次的拔尖人才,還需要更多的不同層次不同領域的通用性、應用性人才,這一點也越來越成為社會共識。
人才不僅要招引,更為重要的是要通過加強本地區的高等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培養一大批產業需要的高素質應用性人才,這也成為各地人才工作和政策的一個著力點。湖北、北京、浙江、重慶、天津等地先后都出臺了相關政策,以培育適應數字經濟產業的數字人才。
湖北:
6月19日,湖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發布《關于實施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數字技術工程師培育項目的通知》,決定從今年起至2030年,圍繞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數字化管理、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虛擬現實、區塊鏈、集成電路等數字技術領域,力爭每年培養數字技術技能人員2000人左右,不斷壯大數字技術工程師隊伍。
重慶:
今年6月,重慶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會同相關部門制定出臺了《卓越工程師賦能專項實施方案》,聚焦新經濟新技術新職業,率先啟動實施數字技術工程師培育項目,圍繞產業鏈、創新鏈,布局數字技術工程師人才鏈,精心打造數字技術工程師培育全周期全流程服務品牌,加快數字技術人才培育,計劃于2022年至2030年間,圍繞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數字化管理等數字技術領域,每年培養培訓6000人左右。
北京:
7月12日,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表示,為進一步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不斷強化科技人才支撐作用,該局發布《北京市數字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實施方案》,著力培養數字技術技能人才,包括數字技術領軍人才、數字技術人才和數字技能人才。
北京將以產業數字化與數字產業化為核心,圍繞人工智能、大數據、智能制造、區塊鏈等數字技術技能領域,培養一定數量的數字技術領軍人才,預計每年培養具有良好科學素養、精于實操應用、能夠解決復雜問題的數字技術技能人才1萬人,不斷推進專業技術人員數字素養和技能提升。
浙江:
近日,浙江省人社廳、省財政廳印發《浙江省數字技術工程師培育項目實施方案》,自2023年9月16日起施行。
方案明確,到2030年末,圍繞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數字化管理、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虛擬現實、區塊鏈、集成電路等數字技術工程應用領域,培育數字技術工程師1萬人以上。
天津:
目前,天津市有20家大數據、智能制造企業1000余人次參加數字人才項目培訓,首批大數據專業、智能制造專業初級培訓班均已完成培訓和全國統一的專業技術等級考核。
天津市人社局副局長鄭巴音說,接下來將遴選新一批數字人才項目培訓機構,加大數字人才培訓力度,以產教融合培養、產業人才創新創業聯盟人才提升培訓為重點,打造具有影響力的數字人才高地,為天津高質量發展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撐。
因為人才的自然增長是達不到需求的,2021年人社部啟動了實施數字技術工程師培育項目,提出在2021年至2030年,圍繞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數字化管理、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虛擬現實、區塊鏈、集成電路等數字技術技能領域,每年培養培訓數字技術技能人員8萬人左右,培育壯大高水平數字技術工程師隊伍。
人才增速是決定經濟增速的關鍵
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創新,催生了大量數字新職業。去年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2022年版)》,共標注了97個數字職業,占職業總數的6%,其中專門新增了“數字技術工程技術人員”小類,可見國家對于數字人才的重視程度。因為數字經濟的前景非常廣闊,而數字人才決定了數字經濟的走勢。
浙江2022年發布的《浙江省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顯示,2017年至2021年,浙江數字經濟年均增長13.3%,兩倍于GDP年均增速。今年年初,浙江確定了新一輪小目標——未來五年,力爭數字經濟增加值和核心產業增加值突破7萬億元和1.6萬億元,實現新一輪“雙倍增”。
2022年,河北省數字經濟規模達1.51萬億元,占GDP比重達到35.6%,數字經濟引領作用不斷增強,日益成為經濟增長主引擎。
日前,由新疆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新疆數字經濟研究院、新疆絲綢路粵貿行數字經濟研究院、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共同編制完成的《新疆數字經濟發展研究報告(2022)》出爐。
《報告》顯示,2022年,新疆數字經濟規模逼近5000億元大關。新疆數字經濟發展規模再上新臺階,數字經濟作為宏觀經濟的“加速器”“穩定器”作用愈發凸顯。
9月4日,2023中國數字經濟百人會論壇在重慶科技館舉行。論壇上,重慶郵電大學數字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樊自甫發布了《重慶市數字經濟創新發展報告(2023)》,他表示,重慶數字經濟核心產業不斷壯大,2022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達到2240.6億元,占GDP比重從2020年的7.3%提升至2022年的7.7%。
總的來說,我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技術領先的數字基礎設施,算力總規模位居世界第二,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50.2萬億元,占GDP比重41.5%,名義增長10.3%,已連續11年高于GDP增速。
但現有的數字人才數量遠少于實際需求,以紹興的集成電路產業為例。當地2021年發布過一個數據,預測2025年紹興集成電路產值目標實現1000億元,2022年和2025年,行業人才需求分別為3.6萬人左右和7.2萬人左右。3年內,從業人員數量要翻一番,人才缺口可見一斑,其他數字產業也大同小異。倘若數字人才不能及時擴容,在一定程度上必然會影響數字經濟的進程。
數字經濟里的“鄉村職業故事”
當數字經濟遇到鄉村人才,會產生怎樣的火花?記者采訪了一批在農村悄然興起的新職業:數據標注員、植保無人機飛手和記錄鄉愁的短視頻創作者,作為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時代縮影,他們的職業故事呈現著數字經濟下鄉村的新圖景。
39.2萬億元,這是2020年我國數字經濟的規模。與此同時,根據《數字經濟就業影響研究報告》顯示,2020年我國數字化人才缺口接近1100萬。伴隨全行業的數字化推進,更廣泛的人才需求成為數字化進程題中的應有之義。當數字經濟遇到鄉村人才,會產生怎樣的火花?
近日,《工人日報》記者采訪了一批在農村悄然興起的新職業:數據標注員、植保無人機飛手和記錄鄉愁的短視頻創作者,作為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時代縮影,他們的職業故事呈現著數字經濟下鄉村的新圖景。
是農民,也是“飛手”
早晨5點半,廣東省河源市雙華村村民駱斌匆匆起床準備奔赴今天的第一單:為180畝蠶豆進行病蟲害防治作業。從早上一直干到下午,任務順利完成。“平常人工作業的話,一天8小時只能打30畝左右。能夠在這么短的時間里完成作業,這都多虧了它。”
駱斌口中的“它”指的是植保無人機,這個擁有四個螺旋槳、長寬各1.5米左右的大家伙,已經成為了他在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好幫手。
2016年,28歲的駱斌經過兩個多月理論與實踐的專業培訓,拿到了AOPA無人機駕駛員合格證,成為了一名植保無人機“飛手”。
既當“農民”,又當“飛手”,在農閑時間通過手機上的“信田農服小程序”“接單干活”,駱斌成了拿著雙份收入的“斜杠青年”。
據人社部發布的《無人機駕駛員就業景氣現狀分析報告》顯示,目前我國無人機駕駛從業者總量達數十萬人。IDC(國際數據公司)數據分析顯示,預計到2025年,無人機駕駛員人才需求量近100萬人。
在駱斌看來,無人機飛手之所以“吃香”,一方面是利用植保無人機噴灑農藥的效率遠高于人工,可降低成本,同時也解決了農村農忙時節“請不到人”的尷尬局面。
在無人機領域從業近10年的林葉熊正是駱斌所用小程序的開發者和運營者。他告訴記者,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農戶了解到植保無人機的優勢所在,對植保無人機的接受程度也越來越高。
是媽媽,也是數據標注員
在陜西銅川趙家塬村的一家雜貨小鋪里,目送顧客離開的張黎娜再次將目光收回到柜臺前的電腦屏幕上,“選擇標簽、拉框打點、標注類別、提交”,伴隨著干脆利落的鼠標聲,一個為全自動泊車輔助系統判斷障礙物的標注任務完成。
3年前,在家帶孩子、閑時幫家里看店的張黎娜經朋友介紹,參加了一周的數據標注員基礎培訓,正式上崗的當月她便拿到了工資:2000元。
說是上崗,其實就是在家里的雜貨小鋪里多放置了一臺電腦。用張黎娜的話說,這份工作的基本門檻只有“兩樣”,一樣是閑暇的時間,另一樣就是基本的電腦操作技能。
“數據標注行業的人才需求一直處于不飽和的狀態。”AI數據服務平臺龍貓數據副總經理龍凡告訴記者,對數據標注行業的要求從粗獷逐漸走向精細,對技能熟練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上升。據人社部官網信息顯示,預計2022年,人工智能訓練師國內外相關從業人員有望達到500萬。
隨著項目的更迭,張黎娜經手的項目也從簡單的2D平面拉框到3D立體標注,她笑著告訴記者,“我沒有被時代淘汰,每遇到一個新的項目,我都在不斷學習。我身邊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這份工作讓我們這些‘寶媽’與社會接軌,不僅收獲了一份收入,也提升了實現自我價值的幸福感。”
是返鄉創業者,也是“鄉愁”記錄者
她叫沈丹,但她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在抖音平臺,她叫“鄉愁”,這個記錄農家日常生活、鄉村風物美景的賬號獲贊1.8億,粉絲數量超1900萬,連沈丹自己都笑稱“稀里糊涂就火了”。
歷經離婚、創業失敗的挫折,2018年1月22日,沈丹在回鄉的路上發布了第一條短視頻作品。路上,她只有一個想法:“回家,回到那個有媽媽親手煮的飯菜,有家人,有鄉親的家鄉。”這也是她為何給自己取名“鄉愁”的原因。
從回到福建省武夷山市洋莊鄉坑口村的那天起,沈丹記錄著鄉村生活的平凡瑣事、女兒的成長以及農村的美食美景,在不斷的“催更”聲中,許多粉絲留言詢問:“你們村里有沒有農產品可賣?”直到這時,沈丹才意識到,“噢,原來這里還可以賣東西。”
“我們能不能把自己村里的好東西推介出來?”2021年5月,這個縈繞在沈丹心中多年的疑問終于迎來了肯定的答案:花費兩年時間籌備的“丹心可鑒”茶葉終于面世。茶葉一經推出就受到市場的歡迎,不僅銷往國內各地,還遠銷新加坡、美國等地。
隨著第一個產品大獲成功,越來越多的鄰村、省內甚至外省的農戶紛紛聯系沈丹,希望她能夠幫助農戶銷售農產品。沈丹告訴記者,她希望“授之以漁”,讓每一個村落都能推出屬于自己的“鄉愁”。
2022年抖音發布《鄉村數據報告》:過去一年,抖音上的萬粉鄉村創作者同比增長10%,分布在河南、山東、四川、貴州等地。
沈丹坦言,她希望自己的故事能讓更多的鄉村青年意識到,返鄉不是“混得不好才回來”,在家鄉也能有一份事業,一份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為鄉村振興貢獻一份力量的事業。(綜合來源:新華社、澎湃新聞、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