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 家:把握信息化機遇引領高質量發展
    來源: 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 發布時間: 2023-09-14

    偉大時代孕育偉大理論,偉大理論引領遠大征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要充分發揮信息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作用”,“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的一系列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信息化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戰略性和引領性作用,為網絡強國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新形勢下充分發揮信息化驅動作用的新要求

    信息技術作為全球研發投入最集中、創新最活躍、應用最廣泛、輻射帶動作用最大的技術創新領域,正日益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的先導力量,信息化代表著新的生產力和新的發展方向。

    高質量發展需要信息化驅動。當前,我國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隨著信息革命深入推進,信息技術—經濟范式進入到全面普及、深度融合、加速創新、引領轉型的新階段,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在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優化產業組織模式、暢通國內外經濟循環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顯,對經濟社會產生全局性、革命性影響。信息化成為引領撬動經濟社會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增長引擎,將推動經濟社會從工業時代加速邁入信息時代。

    現代化建設需要信息化先行。新時代新征程黨的中心任務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是事關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戰略課題,信息化是“四化”同步發展的加速器、催化劑。“現代化建設、信息化先行”,推動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不斷釋放數字技術對經濟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需要進一步發揮信息化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戰略性、全局性、引領性作用。

    二、信息化驅動高質量發展的作用日益彰顯

    近年來,信息技術與各個產業融合不斷加深,新業態新模式快速興起,大幅提升生產效率和產品價值,信息化驅動引領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

    驅動核心技術創新。在重大發展機遇面前,誰能順應發展趨勢,下好技術創新“先手棋”,誰就能贏得發展主動,取得發展先機。我國在移動通信、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領域實現突破,涌現出一系列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自主創新成果。如,我國5G應用穩居世界前列,光通信綜合實力全球領先,整機設備、光模塊、光纖全球占比均超過50%。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等新興技術水平躋身全球第一梯隊,截至2023年一季度,我國人工智能企業數量占全球15%,區塊鏈累計專利申請受理數占全球56%。

    賦能傳統產業轉型。產業是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數字經濟不僅是新的經濟增長點,而且是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支點。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制造業等傳統產業深度融合,有助于促進實體經濟提質增效升級,增強我國產業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據中國信通院數據,2000年至2011年,我國經濟增長主要動能為傳統投入與勞動,數字化投入平均貢獻度僅為11.7%;2012年至今,數字化投入的經濟增長貢獻度快速上升至26.6%,并于2018年首次超過傳統投入貢獻度,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來源加速向數字化方向轉型。

    釋放數據要素價值。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是國家基礎性戰略資源。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構建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數據可共享、可復制、可無限供給等特點,打破了土地、資本等傳統生產要素有限供給對經濟增長推動作用的制約,對提高生產效率的乘數作用不斷凸顯,為經濟社會數字化發展帶來強勁動力。我國擁有海量數據資源,據IDC數據,我國數據產生量超過全球數據產生量的23%,2025年我國數據產生量將增至48.6ZB,占全球總量的27.8%,成為全球最大的數據資源國,資源優勢更加顯著。

    提升決策治理能力。治理體系是國家制度有效運轉的重要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運用大數據提升國家治理現代化水平。要建立健全大數據輔助科學決策和社會治理的機制,推進政府管理和社會治理模式創新,實現政府決策科學化、社會治理精準化、公共服務高效化。隨著互聯網運用普及和大數據等技術快速發展,國家治理正逐步從線下向線上相結合轉變,從掌握少量“樣本數據”向掌握海量“全體數據”轉變,為推動治理模式變革、提升國家治理現代化水平提供了有利條件。當前,我國數字化治理的“四梁八柱”已經基本形成,在網絡信息服務、網絡安全保護、網絡社會管理等方面不斷完善立法,基本形成覆蓋安全保障、用戶權益和公平競爭等多方面的法律制度體系,治理工具和手段不斷豐富完善。

    三、打造五大體系落實信息化驅動引領實踐要求

    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網絡強國的重要思想,以充分發揮信息化驅動引領作用為主線,以基礎設施體系、技術產業體系、融合應用體系、數據要素體系、國家治理體系為著力點,有力支撐引領高質量發展。

    完善新型基礎設施體系打通信息化大動脈。一是加快信息基礎設施演進升級。適度超前部署5G、千兆光網、移動物聯網等網絡基礎設施,實現網絡全面深度覆蓋和能力升級。固根基。深化數網融合、算網融合和云邊協同創新發展,構建云邊端協同、算存運融合的一體化算力基礎設施應用體系。二是加強基礎設施體系化推進。統籌推進網絡基礎設施、算力基礎設施、應用基礎設施高水平建設,推動基礎設施間技術融合、互聯互通、共建共享和集約利用,強化區域、城鄉、國際國內協同。

    升級技術產業體系建設支撐產業發展能級躍升。一是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牽住自主創新這個“牛鼻子”,提高數字技術基礎研發能力,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有針對性地開展高端芯片、操作系統、區塊鏈、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神經芯片等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注重原始創新和生態培育。二是推進數字產業創新發展。補齊產業基礎能力短板,聚焦集成電路、基礎軟件、重大裝備等重點領域,加快補齊產業鏈條上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產業技術基礎等短板,打造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數字產業鏈供應鏈。加強數字經濟產業載體建設,推動數字產業集群化發展,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三是支持市場主體做大做強。培育一批具有生態主導力的產業鏈“鏈主”企業,在產業鏈重要節點形成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單項冠軍企業,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

    深化融合應用體系建設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一是加快制造業數字化轉型進程。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深入實施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戰略,構建若干具有高水平工業互聯網平臺,打造“5G+工業互聯網”發展升級版,建設5G全連接工廠,培育智能制造、服務型制造、規模化定制、產業鏈協同制造等數據驅動的數字化生產新模式。二是完善數字化轉型服務體系。圍繞數字化轉型需求,鼓勵大企業、領軍企業搭建數字化平臺,面向中小企業開放銷售數據資源、共享能力,將中小企業納入大企業創新體系和供應體系,帶動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

    探索構建數據要素體系驅動經濟社會效益提升。一是完善數據要素市場制度規則。以數據三權分置的產權制度為突破口,加快推動數據基礎制度的完善、細化、落地。建立完善數據確權、定價、交易流通機制,推動構建多層級數據要素市場。健全數據市場定價機制,逐步形成有序的市場交易規則。探索“原始數據不出域、數據可用不可見”的交易范式,分級分類分步、安全有序推動部分領域數據流通應用。二是深化各主體數據應用開發水平。開展政府數據授權運營試點,通過數據開放、特許開發、授權應用等方式,鼓勵第三方深化對公共數據的挖掘利用。支持大型工業企業、互聯網等行業龍頭企業與公共數據運營機構合作,支持金融保險等龍頭企業孵化新型數據服務業務,支持數據服務企業培育數據采集、處理、分析、應用產業鏈,壯大數據產業集群。

    加快構建國家治理體系保障制度優勢更好轉化。一是大力推進治理能力現代化。充分調動社會各界的積極性,引導行業組織和公眾參與治理,推進多元治理體系建設。強化數字技術在治理中的應用,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現代信息技術提升治理效能,用好工信大數據平臺,降低治理成本,提高治理效率。推動規范平臺、數據、算法等制度規則陸續出臺或落地,劃清市場行為的違法邊界,更好發揮行業公約、強制性標準等對法律法規體系的有效補充作用。二是健全數字營商環境。完善統一的產權保護制度,堅持平等保護、全面保護、依法保護各類產權,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積極性。全面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加強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等新業態領域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規制。三是切實有效防范各類風險。完善現代金融監管體系,補齊監管制度短板,在審慎監管前提下有序推進金融創新,健全風險全覆蓋監管框架,提高金融監管透明度和法治化水平。警惕數字經濟帶來新的貧富分化加劇,更好地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著力推動數字經濟普惠共享發展,健全完善針對未成年人、老年人等各類特殊群體的網絡保護機制。(作者: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總工程師 何偉


    地方動態

    首屆數字全民國防教育高峰論壇在京舉行

    第四屆信息技術及應用創新人才發展交流大會暨中國信息協會第三屆信息技術服務業應用技能大賽頒獎典禮在京隆重召開

    2023(第五屆)中國電子政務安全大會在京成功召開

    中國信息協會首次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考試在黑龍江省舉行

    • 協會要聞
    • 通知公告
    初爱视频教程完整版免费观看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