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國家信息中心和中國信息協會主辦、《財經界》雜志社和《信息化參考》編輯部承辦的“無處不在的網絡與中國IT發展戰略研討會”于2006年10月14日-15日在北京召開。
國家信息產業部副部長奚國華、國務院信息辦副主任楊學山、中國信息協會會長盧時徹、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副秘書長馬力強到會并講話。我國信息化領域著名專家朱高峰、高新民,日本野村綜合研究所理事長村上輝康博士和日本總務省主管無處不在的網絡戰略實施的阪本泰男課長等作了專題報告。國家信息中心常務副主任王長勝、副主任李凱、專職書記張加強,中國信息協會副會長鄒向群、杜鏈、陳小虹及來自國內信息產業界的專家學者、企業家和政府官員150余人出席了會議,施鳳海副會長作大會總結。
盧時徹會長在代表主辦單位所做的致辭中指出,在推動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同時,信息化相關理論、技術、戰略、體制等也要在實踐當中不斷的豐富、完善、創新和發展,這不僅需要國內IT界、學術界和政府部門的共同努力,而且需要開展廣泛的國際合作,參考和借鑒其他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經驗。我們這次邀請日本專家到會目的就在于此。他希望在這次會議上中日兩國專家學者和企業家能夠廣泛交流,充分溝通,并以本次會議為契機,雙方建立長期穩定的友好合作關系,共同推動兩國、亞洲乃至世界信息化建設的深入發展,為構建和諧世界做出積極的貢獻!
奚國華副部長代表信息產業部對大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他說,我們大家聚集一堂,以“無處不在的網絡”與中國IT產業的發展戰略為主題展開研討,很有必要,也很有意義,對于我國的信息化建設將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奚國華指出,在我國建設“無處不在” 的網絡,必須從我們的現實國情出發,因地制宜地加以推進,一是要完善基礎設施,進一步提高普及水平;二是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推進技術業務創新;三是要加強網絡與信息安全管理,構件和諧健康的網絡環境,四是要積極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共同促進信息化快速發展。奚國華希望在這次研討會上,大家充分交流和探討日本、韓國在建設“無處不在的網絡社會”過程中積累的經驗及遇到的問題,為我國的信息化建設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啟示。
楊學山副主任代表國務院信息辦熱烈祝賀這次會議的召開。他指出,進入21世紀,“無處不在的網絡”的概念從少數國家和少數專家那里向世界更多國家和其他領域傳播和擴展。“無處不在的網絡”不僅是學術界、技術界、政策界中的概念,而且已經進入大眾生活,它給我們帶來以下啟示:一是信息通信技術圍繞“無處不在的網絡”將引起一系列新的創新和發展。二是隨著新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人類社會的通信模式、信息交流模式和網絡基礎設施將會發生重大的變化;三是隨著技術的進步,應用的發展和需求的變化,信息產業圍繞“無處不在的網絡”,通信模式也會產生一系列新的創新、發展和演變;四是由于技術、通信模式和網絡基礎設施的發展,將會對人們的工作、生活、學習帶來比互聯網更深刻的影響。楊學山表示,我們需要在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十一五信息化發展專項規劃的總體部署之下,加快對“無處不在的網絡”相關技術、產業、基礎設施和應用的推進和發展。要根據中國的國情,針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來把我們的信息化工作推向一個新的階段。
馬力強副秘書長代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向大會表示衷心的祝賀。他說,聯合國全球信息社會突尼斯會議召開之后,世界各國對信息化建設都非常重視,紛紛提出了適合本國國情的信息化發展戰略。許多國家重點強調了無處不在的信息社會與無處不在的網絡社會的理念。日本在無處不在的網絡社會建設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經驗對于我國網絡建設和信息化發展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馬力強希望中日雙方專家在這次研討會上能夠充分的討論和交流,為加速我國信息化發展提出有益的建議。
本次會議是國內以“無處不在的網絡”為主題的首次高峰會議,受到國內政府部門及IT業界的高度重視。與會官員、專家和企業家圍繞“無處不在的網絡社會”的組成、技術及發展前景;建設無處不在的網絡社會的經濟基礎;日本u-Japan戰略對于中國的啟示及中國信息產業面臨的挑戰等問題展開了深入討論,取得了積極的成果。
背景資料
自美國教授魏瑟(Mark Weiser)博士在1988年第一次提出“無處不在計算機技術”(ubiquitous computing)概念之后,日本學者衍生出了“無處不在的網絡” (Ubiquitous Network)概念,認為人們可以在不意識到網絡存在的情況下,能隨時隨地地通過適合的終端設備上網并享受服務。
作為一個IT新術語,“無處不在的網絡”的含義是創造一個隨時、隨地、任何人(Anytime,Anywhere,Anything,Anyone)都可以上網的環境。它是網絡、信息裝備、平臺、內容和解決方案的融合體。
2004年,韓國率先把“無處不在的網絡”定為國家戰略(u-Korea)。2005年,日本將e-Japan國家戰略上升為u-Japan戰略。世界各國也紛紛把“無處不在”的理念融入國家IT發展戰略。
韓國信通部發布的《數字時代的人本主義:IT839戰略》(Humanism in the Digital World: IT839 Strategy)報告中指出,“無處不在的網絡社會將是由智能網絡、最先進的計算技術,以及其它領先的數字技術基礎設施武裝而成的技術社會形態。在無處不在的網絡社會中,所有人可以在任何地點、任何時刻享受現代信息技術帶來的便利。u-Korea意味著信息技術與信息服務的發展不僅要滿足于產業和經濟的增長,而且在國民生活中將為生活文化帶來革命性的進步”。
在u-Japan中,u的理念又被細化為三方面:普及(universal)、面向用戶(user-oriented)以及獨特性(unique)。“universal”是讓所有的人(包括高齡老人及殘障人士)都可以方便地使用網絡資源,達到人們之間的緊密溝通。
由此可見,日、韓兩國各自制定并實施的“u”計劃都是建立在兩國已夯實的信息產業硬件基礎上的,是完成“e”計劃后啟動的新一輪國家信息化戰略。從“e”到“u”是信息化戰略的轉移,能夠幫助人類實現許多“e”時代無法企及的夢想。
2005年5月,來自85個國家的約600名代表參加了在日本東京舉辦的“無處不在的網絡會議”。大會指出,“無處不在的網絡社會將使任何人都有可能在任何時間和任何地點,通過客戶友好的設備和服務,方便、廉價地交換和共享大量信息”。會議還認為,世界各地現在涌現出來的各種新模式,如環境智能、普遍計算技術、無處不在的計算技術等,都是在追求與無處不在的網絡一樣的目標。
作為國際信息化領域的新概念,“無處不在的網絡”至今并未被國內IT界所熟知。從2005年開始,中國信息協會的內部刊物《信息化參考》委托張進京先生翻譯并發表了有關的大量文獻,引起國家信息化主管部門的重視;2006年,由國家信息中心主辦的《財經界》雜志社記者專赴日本和韓國,對日本野村綜合研究所理事長村上輝康博士和韓國電子通信研究院(ETRI)院長任周煥博士就“無處不在的網絡”與IT發展戰略走向等問題進行了專訪,系統介紹了日韓兩國的有關情況。
召開本次大會的目的在于引進并宣傳“無處不在的網絡”的概念,進一步引起政府、專家和IT界的重視,對我國信息化戰略的制定及IT發展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