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9月5日電 (記者趙竹青)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獲悉,第七屆“數字絲路”國際會議9月4日在北京開幕,來自芬蘭、德國、英國、巴基斯坦等20余個國家約250名專家參會。本次會議由“數字絲路”國際科學計劃主辦,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和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共同承辦。會議為期3天,與會人員將圍繞“數字技術助力可持續發展”,通過13個不同主題的平行分會,討論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具體落實措施及困難解決方法,并將發布《數字絲路北京宣言》。
“數字絲路”國際科學計劃由中國科學家倡議發起,于2016年正式啟動,一期為十年。2023年是“數字絲路”國際科學計劃實施階段的關鍵年,也恰逢我國“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中期評估年。本次會議旨在促進“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監測評估與示范,建立地球大數據的信息共享機制,推動跨學科領域的地球大數據應用研究,并為科學家和決策者提供國際化的學術交流平臺,以推動可持續發展議程的實施。
開幕式上,《地球大數據助力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報告發布。該報告面向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梳理了“數字絲路”國際科學計劃在“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中的研究成果。這些研究成果展示了“數字絲路”國際科學計劃在利用科技創新推動“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中的探索和實踐,充分揭示了數字技術在可持續發展中的應用價值和廣闊前景,開拓了新興技術服務可持續發展的新途徑和新方法,為“一帶一路”國家提供了良好借鑒。同時,報告指出目前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困難,強調只有通過多尺度的共同努力和合作,才能實現真正的可持續性,應加強“一帶一路”區域的科技合作,共同開展可持續發展指標評估方法研究,打破數據壁壘,實現數據、知識、技術的全面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