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22日,國際電信聯盟無線電通信部門5D工作組(ITU-R WP 5D)第44次會議在瑞士日內瓦召開。國際電聯如期完成了《IMT面向2030及未來發展的框架和總體目標建議書》(以下簡稱《建議書》)。該《建議書》作為6G綱領性的文件,匯聚了全球6G愿景共識,描繪了6G目標與趨勢,提出了6G的典型場景及能力指標體系。
《建議書》認為,隨著信息通信技術的發展,IMT-2030(6G)有望支持更豐富的、沉浸式的體驗,增強無處不在的覆蓋,并實現新形式的合作。此外,與IMT-2020(5G)相比,IMT-2030被設想為支持擴大新的使用場景,同時提供增強的新能力。
《建議書》提出面向2030及未來的6G系統將推動實現包容性、泛在連接、可持續性、創新性、安全性、隱私性和彈性、標準化和互操作、互通性等目標,支撐構建包容性的信息社會,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
《建議書》提到,6G將實現人、機、物的連接,實現物理世界和虛擬世界的連接,同時,有望將感知和人工智能等能力融合到網絡中,成為承載新用戶、賦能新應用的新型數字基礎設施。6G用戶和應用將呈現泛在智能、泛在計算、沉浸式多媒體和多感官通信、數字孿生和虛擬世界、智能工業應用、數字健康與福祉、泛在連接、傳感和通信融合、可持續性等九大趨勢。
在典型場景方面,6G在5G三大場景基礎上增強和擴展,包含沉浸式通信、超大規模連接、極高可靠低時延、人工智能與通信的融合、感知與通信的融合、泛在連接等6G六大場景。
《建議書》認為,IMT-2030的推進必須具有靈活性,以適應可能出現的一系列新的和不可預見的使用場景要求。IMT-2030被設想為包括大量不同的功能。根據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情況和不同需求,IMT-2030預計以模塊化的方式設計和運作,以便在需要時可逐步增加功能。
《建議書》定義了6G的15個能力指標,即峰值速率、用戶體驗速率、頻譜效率、區域流量容量、連接數密度、移動性、時延、可靠性、覆蓋能力、定位精度、感知相關能力、AI相關能力、安全隱私彈性性能、可持續性、互操作性。
《建議書》鼓勵希望為IMT-2030的未來發展作出貢獻的研究論壇和其他外部組織關注以下(但不限于)關鍵領域,包括無線電接口的標準制定、接入網絡相關問題、流量特性、頻譜相關問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