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杭州5月7日電(記者 李政葳)當前,數字中國建設的戰略化、體系化布局,帶來了安全形勢的重大變化,為數字安全產業賦予多重驅動力,安全理念、安全體系、安全技術亟待變革。以“數字安全@數字中國”為主題的2023西湖論劍·數字安全大會(原西湖論劍·網絡安全大會)于7日舉辦。在大會主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方濱興,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等嘉賓,圍繞數字中國建設的多個重要話題展開分享討論。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表示,隨著實體經濟發展重心轉向數字化實體經濟,需要正確認識和發揮資本作為生產要素的積極作用,促進數字平臺創新發展,把握好數字經濟發展和安全關系,堅持“用”字當頭,平衡和處理好數據產權保護、安全與利用的關系。
“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待和解決數實結合中的矛盾。”他認為,數字經濟時代的來臨,是一場從消費到生產,從生活方式到生產方式、就業結構、產業組織結構在內的巨大變革。一些問題是數字經濟發展以后出現的,不發展就不會出這些問題,但不能不發展;此外,對這些問題的分析判斷要有長遠眼光、實事求是、對癥下藥,促進數字經濟更加合乎規律、更有活力。“比如,在數據產權保護和安全上守住底線、放活渠道,注重運用隱私計算等新技術解決數據利用和安全的兩難問題。”
如何破解數據要素流動與隱私保護相沖突的問題?中國工程院院士方濱興表示,在全球數字融合的大背景下,數據資源已成為國家戰略級資源,平衡數據要素流動與隱私保護的沖突,需要采用數據使用權和所有權相分離、數據可用不可見、數據不動程序動,分享價值不分享數據四個核心方法,通過模型加工場這一只分享價值的可信平臺,充分釋放數據價值。
方濱興舉例說,我們在采集完數據后,可用加密的方法,也可用控制權方法給對方。同時,提取“特征”構造一些模擬數據,讓用戶拿模擬數據去調試、編程,以此將程序“浮動”到可信環境里……通過這種方式,做到“把數據過濾掉、把價值放行”。
“隨著數據上升為重要的生產要素,跨境數據流動的安全管理面臨巨大挑戰,應該主動迎接IPv6主導的互聯網時代。”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建議,通過IPv6提升數據安全能力,支撐跨境數據流動的有效管理,護航數據安全流動。
安恒信息董事長范淵圍繞數字中國安全建設,以“構筑可信可控的數字安全屏障”為題,提出在數字中國建設的時代背景下,需要建立高遠、平遠、深遠的數字安全觀,厘清數據治理、數據安全、數據要素的關系。“構建可信可控的數字安全基礎設施,與數字生態共繪數字中國時代的‘富春山居圖’,共建共享數字中國建設成果,構筑可信可控的數字安全屏障。”范淵說。
在長三角數字城市安全治理實踐圓桌論壇上,來自上海、杭州、無錫、蕪湖的數字城市建設者們,從城市治理的角度交流了數字安全護航數字城市建設的最佳實踐,暢談數字城市治理未來。
會上,浙江省文化產業投資集團、杭州國際數字交易中心、安恒信息、趣鏈科技、華為、阿里云、中科曙光、浪潮智慧醫療、恒生電子、芝蘭健康等企業的代表共同簽署數據安全自律倡議,攜手共進,為了更美好的數字未來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