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芯片上“長”出原子級薄晶體管
    來源: 科技日報 作者: 發布時間: 2023-05-04

    科技日報北京5月3日電 (記者張佳欣)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一個跨學科團隊開發出一種低溫生長工藝,可直接在硅芯片上有效且高效地“生長”二維(2D)過渡金屬二硫化物(TMD)材料層,以實現更密集的集成。這項技術可能會讓芯片密度更高、功能更強大。相關論文發表在最新一期《自然·納米技術》雜志上。

    這項技術繞過了之前與高溫和材料傳輸缺陷相關的問題,縮短了生長時間,并允許在較大的8英寸晶圓上形成均勻的層,這使其成為商業應用的理想選擇。

    新興的人工智能應用,如產生人類語言的聊天機器人,需要更密集、更強大的計算機芯片。但半導體芯片傳統上是用塊狀材料制造的,這種材料是方形的三維(3D)結構,因此堆疊多層晶體管以實現更密集的集成非常困難。然而,由超薄2D材料制成的晶體管,每個只有大約三個原子的厚度,堆疊起來可制造更強大的芯片。

    讓2D材料直接在硅片上生長是一個重大挑戰,因為這一過程通常需要大約600℃的高溫,而硅晶體管和電路在加熱到400℃以上時可能會損壞。新開發的低溫生長過程則不會損壞芯片。

    過去,研究人員在其他地方培育2D材料后,再將它們轉移到芯片或晶片上。這往往會導致缺陷,影響最終器件和電路的性能。此外,在晶片規模上順利轉移材料也極其困難。相比之下,這種新工藝可在8英寸晶片上生長出一層光滑、高度均勻的層。

    這項新技術還能顯著減少“種植”這些材料所需的時間。以前的方法需要一天多的時間才能生長出一層2D材料,而新方法可在不到一小時內在8英寸晶片上生長出均勻的TMD材料層。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所做的就像建造一座多層建筑。傳統情況下,只有一層樓無法容納很多人。但有了更多樓層,這座建筑將容納更多的人。得益于他們正在研究的異質集成,有了硅作為第一層,他們就可在頂部直接集成許多層的2D材料。

    地方動態

    首屆數字全民國防教育高峰論壇在京舉行

    第四屆信息技術及應用創新人才發展交流大會暨中國信息協會第三屆信息技術服務業應用技能大賽頒獎典禮在京隆重召開

    2023(第五屆)中國電子政務安全大會在京成功召開

    中國信息協會首次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考試在黑龍江省舉行

    • 協會要聞
    • 通知公告
    初爱视频教程完整版免费观看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