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9月7日電 (王紹紹)近日,為進一步促進產研溝通,加深業務交流,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下稱“中國信通院云大所”)就云原生領域開展線下溝通會。
“在數字時代,隨著市場趨于多樣化,企業間競爭不斷加劇,軟件架構的優化是未來企業獲取競爭優勢的重要途徑。”中國信通院云大所副所長栗蔚在會上表示,云原生作為新一代軟件架構的變革,能夠為上層業務的敏捷創新提供堅實支撐,有助于打造各行業企業專屬的數字參與模式。
當前,為持續深化產業數字化轉型進程,構建以云計算為核心的數字基礎設施實現IT架構的現代化改造已成為共識。云原生作為下一代云計算的技術內核,能夠以云上環境為孵化器,帶動業務走上提質增效、敏捷創新的發展路線。
栗蔚介紹,云原生是先進軟件架構技術和管理方法的思想集合,通過容器、微服務、持續交付等一系列技術,實現了信息系統由煙囪狀、重裝置和低效率的架構向分布式、小型化和自動化的新一代軟件架構的轉變。同時,云原生架構具備松耦合、分布式、高韌性三大特點,能夠以業務應用為中心,充分利用云計算優勢,實現敏捷交付、價值聚焦的核心目標。
據了解,歷經多年發展,我國云原生技術生態已趨于完善,行業用戶接納度急速提升,資本市場熱潮涌動。然而,全面云原生化轉型在執行層面仍存在診斷難、規劃難、選型難的“三難”問題,需求和供給無法精準對應,權威建設指南有所缺乏。
對此,中國信通院云大所開展了國內首個云原生技術架構成熟度評估,建立了云原生細分領域的完整知識體系,并形成云原生技術架構成熟度模型,進一步考察企業技術架構的云原生化水平,幫助企業準確定位云原生化改造階段,差異化分析云原生能力建設短板,明確輸出企業未來能力改進方向。
此前,《云計算白皮書(2022年)》指出,完整的支撐應用云原生化構建的全生命周期技術鏈已經形成,隨著云原生技術和能力不斷完善,其將驅動企業組織和流程、架構和設計、技術和基礎設施等IT要素的全面升級。另有報告顯示,2023年企業云原生應用占比將超過80%。在云原生技術的賦能下,將有更多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
“在未來,傳統企業將注入云原生的‘血液’,而新企業則將天然攜帶云原生的‘基因’。”栗蔚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