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要保護好這片土地上的山川湖泊,讓這些“星光”與“錦帶”永葆綠色生機,不但要尊重、順應自然規律,也要依靠先進的技術手段。5G以連接的力量守護綠水青山,用科技的溫度譜寫“山海情”。
5G“上山”:編織新型防護網
仲夏時節,晴熱高溫天氣大大增加了森林火災的風險。如何保障森林安全,提高林區巡護效率?火情一旦發生,如何在“黃金30分鐘”內控制火勢?在5G的助力下,電信運營商和當地林業部門搭建了“人防﹢技防”的立體防護架構,建立了預防為先、精準管控的信息化森林防火監控平臺,同時,借助5G終端,形成“空陸立體式”火情監測格局。
林區的巡護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以前,需要生態護林員靠腳步丈量山林,發現危險。現在,護林員的隊伍里添加了新成員——5G網聯無人機,通過對無人機機巢部署及空中專網覆蓋,這些“5G護林員”可實現24小時全天候待命以及飛行規劃,在指定時間飛往指定地點進行巡檢。一旦遇到火情,護林員也無需前往現場,5G網聯無人機綜合利用管理平臺和5G網絡可以同時指令多臺無人機航拍實時畫面并回傳,為火情控制提供實時視頻和數據參考。
云南蒼山由19座山峰組成,山高林深、崎嶇難行,如果不能及時發現火情并加以控制,后果將不堪設想。在5G網聯無人機應用系統的助力下,情況就變得大不同。這些“5G護林員”掛載著終端云盒,可將傳統的2.4GHz/5.8GHz傳輸頻段轉變至5G通信網絡信號,把信息傳輸至指揮中心。工作人員通過大屏幕可以清晰地看到林區內各種動態信息,快速進行熱點核查,及時發現森林火災隱患。一旦發現火情,5G網聯無人機可與消防隊員協同配合,指揮部還可調派大載重滅火無人機第一時間前往進行投彈滅火作業,或為消防人員運輸撲火工具、食物等,大幅提高滅火效率。
5G網絡高速率、低時延的優勢還能為各類護林云平臺高效傳輸和處理海量數據。在福建泉州市涂寨鎮,各重點防火區域在高點位安裝“云視播”,借助5G網絡以及“入侵檢測、煙火檢測”兩種算法,可對人員入侵進行預警;運用“云視播”雙向喊話功能,實現對通行人員危險行為的提醒;通過煙火檢測,第一時間進行告警。在廣西河池市慶遠林場思太分場思欖林區,生態護林員用“5G﹢智慧林業”云平臺終端記錄巡護日志,打開 APP就可以將現場巡林情況實時上報,該平臺對接天保巡護管理、智慧防火等智慧林業大數據平臺,在5G網絡的助力下,實現林業生態保護空間數據“一張圖”和林業資源防控“一張網”,通過平臺融合提升山林智管水平和能力。
此外,5G還能為山林的生態保護提供更豐富的方式。“5G﹢智慧林業”平臺可實時監控重點林區內植物生長、動物活動、病蟲害發生、野外用火等情況,結合對應區域采集的溫度、濕度、光照、風速等氣象數據,通過大數據智能分析,能有效預測森林病蟲害發生趨勢、林業生產情況等重要信息,讓森林資源保護工作更加高效。
5G“入海”:助建產業新生態
我國是海洋大國,經略海洋的第一步是海洋數字化,而以5G為代表的信息技術便是海洋數字化的基礎。現在,在5G技術不斷成熟的同時,一大批5G行業應用正全力“入海”。在5G技術的賦能下,智慧漁港、智慧港口、海洋生態監測等多種業務場景逐漸落地,構建起海洋產業新業態。
在海上建5G基站,技術和施工難度非常大,運營商不斷突破極限,化“不可能”為現實。在“世界海中最高貓道”極限挑戰賽上,中國聯通建成了“世界海中最高5G基站”。凌空飛越伶仃洋航道的大橋貓道最高點距離海面約270米,相當于90多層樓高,最低點距離海面105米,是世界上海中最高的貓道。
不僅如此,在5G基站建設過程中,電信運營商一直聚焦沿海信息通信建設的普惠性。在江蘇海岸線上,漸次落成的5G基站與一臺臺矗立的風車為伴,形成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手機信號“滿格”再不用“等風來”。在山東長達3345公里的海岸線上,依托近海5G高速寬帶網絡技術,威海等地實現了近海5G網絡全覆蓋,超遠距離連續覆蓋的大帶寬、低時延的5G精品網絡將給海洋經濟數字化發展注入新活力。
5G網絡建起來,應用緊接著“跑”起來。在山東省煙臺市,5G﹢海洋漁業、5G﹢智慧漁港項目,讓管控港、船、人方面更加智能,對促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海上5G的建設,也為海洋監管提供了有力保障。福建省泉州市山霞鎮有12.9公里的海岸線,因所轄海域線長、面廣、點多等情況,存在基層防范治理力量薄弱、資源分散、手段單一的海域管理難點,而“5G超遠距海岸線高清視頻監控”平臺通過5G視頻監控,實現所轄海域的全覆蓋、全視角、遠距離智能監控,消除人力、眼力的局限和盲點。
除了海洋,5G在江河湖泊的水質檢測、生態維護等領域也發揮著重要作用,保一池碧水護一方藍天。在5G以及物聯網、AI識別技術的助力下,形成從排放源頭檢測到溯源研判,再到污染處理全方位的水質監測系統。
洱海是云南省第二大淡水湖,流域內人口不斷增長、旅游業飛速發展,洱海流域污染負荷快速增加。以往,洱海夜間巡檢需要出動幾十名巡視員環繞洱海進行整夜巡視,現在只需部署幾架網聯無人機,即可實現洱海絕大部分水域自動化巡檢。這些24小時值守的5G網聯無人機可以每天根據設定好的航線,對洱海水域進行自動巡檢。借助人工智能圖像識別技術,攝像頭一旦捕捉到漂浮物或水質不正常的畫面都將及時進行報警,通知指揮控制中心,讓溯源研判更加精準。(那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