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筑牢個人信息安全防火墻
    來源: 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作者: 發布時間: 2022-04-14

            日前,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一批人格權司法保護典型民事案例,其中包括民法典實施后首例個人信息保護民事公益訴訟案件。此舉進一步彰顯了司法保障個人信息權益、社會公共利益的決心和力度。

      生活中,常見的姓名、身份證件號碼、生物識別信息、住址、電話號碼、電子郵箱等,都是法律所保護的個人信息。民法典規定,任何組織或個人需要獲取他人個人信息的,應當依法取得并確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他人個人信息。當前,公民個人信息泄露問題仍然較為突出,成為電信網絡詐騙等犯罪的源頭行為。此次發布首例個人信息保護民事公益訴訟案件中,4萬余條包括姓名、電話號碼、電子郵箱等在內的個人信息被非法買賣、使用,嚴重侵害社會眾多不特定主體的個人信息權益,致使社會公共利益受到侵害。可見,加強個人信息保護刻不容緩。

      隨著民法典的頒布實施,包括個人信息權在內的人格權保護也在不斷強化。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法院受理一審人格權糾紛案件192675件,同比增長19.2%。相對于單個或者少數的個人信息侵權行為,大規模非法買賣個人信息不僅侵害人格權,還造成對社會公共利益的侵害。保護個人信息安全,既是貫徹民法典人格權編要求的具體體現,更是憲法有關“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規定在民事法律領域的體現。

      維護不特定社會主體的個人信息安全,一方面要讓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逐步成為社會共識,深入人心,真正起到約束行為規范的作用。公眾要增強個人信息保護意識,避免遭受不必要的損失及可能承擔的民事責任乃至刑事責任;另一方面,還要加大個人信息綜合保護強度,在社會治理特別是網絡治理層面下功夫。與此同時,相關部門還應加大工作力度,從行業監管、執法司法等多領域通力協作,依法打擊危及個人信息安全和公共信息安全的違法犯罪行為,清除行業“內鬼”等害群之馬,斬斷以個人信息牟利的違法產業鏈、利益鏈,鏟除滋生犯罪土壤,為公民個人信息安全筑牢防火墻。

    地方動態

    首屆數字全民國防教育高峰論壇在京舉行

    第四屆信息技術及應用創新人才發展交流大會暨中國信息協會第三屆信息技術服務業應用技能大賽頒獎典禮在京隆重召開

    2023(第五屆)中國電子政務安全大會在京成功召開

    中國信息協會首次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考試在黑龍江省舉行

    • 協會要聞
    • 通知公告
    初爱视频教程完整版免费观看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