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3月2日電(凌紀偉 周靖杰)3月1日,在人民政協報組織的“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座談會上,數字技術如何與傳統制造業融合、如何為品牌商深度賦能,成為與會全國政協委員和產業代表熱議的話題。
大家在座談中提出,要用數字化的解決方案打通傳統制造中供需兩側,在深刻洞察用戶需求基礎上,推動智能制造,推動消費互聯網向產業互聯網邁進,推動供應鏈上下游的數字化升級,進而帶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產業力量。
數字賦能 新制造“按需生產”
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兩者是數實融合的兩翼,需要各方協同推進。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連玉明認為,數字產業化的核心是技術,產業數字化的核心是應用。也就是說,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核心是技術與應用的融合。
對不少傳統企業而言,成本增速快,庫存居高不下,柔性化生產能力跟不上需要……這是面臨的共性難題。過去幾年,犀牛智造針對這些行業問題,通過云端邊技術賦能傳統產業,做出了有益探索。
犀牛是如何實現新制造的?犀牛智造首席戰略官安筱鵬在會上說,在需求端,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從淘寶天貓洞察消費需求,在生產前,為品牌商提供商品設計建議銷售預測,讓“按需生產”規模化實施;在供給端,通過工廠「智慧大腦」調度、物聯網布局,讓生產線具備極度柔性制造能力。
服裝行業是傳統產業的典型代表。它面臨兩大痛點,一是提前生產多了賣不掉,二是臨時生產的小單、急單沒有工廠愿意做。成立于1987年的魯泰公司,就面臨著這樣的苦惱。
“魯泰的需求很明確,期望用現有的生產資源和規模的優勢,建立一個快速反應能力,優化批量小、周期短的快板訂單交付能力,降低庫存量。同時,利用工業物聯網智能制造技術實現數字化轉型。”據魯泰集團服裝行銷總監司偉炯介紹,2020年6月,魯泰和犀牛達成合作,2021年8月,首個改造后的犀牛工廠試運行。“原來我們以襯衫為主,現在向T恤、衛衣等十幾個品類展開,周期十幾天,比固有周期縮短一半以上。”說到這些改變,司偉炯感慨,“這對企業來說是歷史性的突破”。
過去幾年,犀牛智造從服裝產業切入新制造,做到了“100件起訂、7天交付”,實現“定制服裝批量化生產”。在安筱鵬看來,犀牛智造是中國作為最大的消費互聯網大國和制造業大國中間的一個平臺,把這兩個優勢進行疊加、聚合、倍增。
深挖消費新需求 “新品”變“爆品”
個性化、多元化甚至碎片化的需求正成為主流,并深刻影響消費市場格局。如何適應這種變化,對品牌商家、平臺而言是機遇也是挑戰。
互聯網的下半場,是從消費互聯網走向產業互聯網,天貓新品創新中心(TMIC)的創新實踐,某種意義上是這一變化的縮影。
“2017年,我們嘗試和品牌一起做新品研發,標志著淘寶天貓的發展進入另外一個階段。我們從關注消費側轉到和企業一起做研發。”天貓新品創新中心總經理謝煒說,TMIC通過消費洞察、人群洞察挖掘消費需求,并且通過一系列的數字工具幫助品牌研發新品,這個模式本質上改變了傳統上從實驗室、設計師,再到消費者的研發過程,也是從用戶和消費反向做創新。
經過5年發展,TMIC和全球150家集團、2000家品牌合作C2B的新品創新,此外TMIC還與9家集團達成創新工廠合作,從供應鏈端撬動整個新品孵化鏈路。
“基于天貓研發中心助力品牌,我們通過組織升級、生產升級,對消費者洞察,確定新品研發方向,并且在開發、生產、上市的過程當中,利用天貓的數字化產品和工具,提升新品上市的速度以及成功概率。”拜爾斯道夫集團中國區企業事務部總經理雷開霆表示,與TMIC一起共建創新工廠,深入供應鏈端進行新品創新,是拜爾斯道夫為適應中國消費市場新變化,貼近中國消費者的又一舉措。
“工業時代,企業自己設計、生產產品推銷給顧客,而數字經濟時代,要倒過來,先知道需求,根據客戶市場的需求,來確定企業設計和生產什么產品。”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國家會計學院院長秦榮生認為,定制化、個性化制造逐漸成為主流。在他看來,數字化轉型建立在系統轉換升級基礎上,充分利用外部數據的數字化需求,將助力企業實現由外向內的商業模式。
《“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提出要以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主線,協同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我國數字經濟。
“數字產業化是手段,產業數字化是目的,前者是為后者服務。”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李毅中表示,工業領域推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做重點做好四個方面:信息技術和工業技術這兩個IT要深度融合,互聯網企業和工業企業要深度融合,信息人才和工業人才要深度融合,培育互聯網平臺為企業、為社會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