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央網信辦、工信部等批復同意8地啟動建設全國一體化算力網樞紐節點,并規劃了10個國家數據中心集群。至此,國家“東數西算”工程和全國一體化算力網建設正式拉開帷幕。
中國電信總經理李正茂在《算力時代三定律》中提出在算力多樣化、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安全化等發展趨勢下,數字信息基礎設施將進一步演變成為高速泛在、天地一體、云網融合、智能敏捷、綠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綜合性數字信息基礎設施,為數字經濟健康發展提供堅實底座。
李正茂表示,算力作為數字時代核心資源的作用日益凸出,以算力為核心的數字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國家相繼出臺一系列圍繞算力基礎設施的政策文件,并提出加快實施“新基建”“東數西算”等工程。加快以算力為核心的數字信息基礎設施的發展已成為提升企業、區域乃至國家整體競爭力的重要保障。與此同時,全球智能化發展大勢以及元宇宙產業化進程加速到來,以算力為核心的科技競爭成為當前大國競爭的戰略焦點,把握算力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期就是搶占發展的主動權和制高點,這也是當前國家走向科技自立自強的內在要求之一。在此背景下,人類社會從動力時代向算力時代加速演進成為大勢所趨。
李正茂提出,在業務數字化、技術融合化、數據價值化的共同作用下,傳統上相對獨立的算力資源和網絡設施正從獨立走向融合。尤其是伴隨著業務實時性和交互性需求的提升,傳統中心化的云部署方式難以滿足新興業務所提出的高性能和低功耗、低成本要求,因此業界先后提出了多云協同、云邊協同乃至云網邊端協同等多種方案來不斷提升云服務的實時性和可用性,從而突破傳統云和網的物理邊界,實現IT與CT、連接與算力實現深度融合,構筑統一的云網資源和服務能力,形成一體化供給、一體化運營、一體化服務的體系,為社會數字化轉型奠定堅實、安全的基石。
李正茂表示,在技術和行業的雙重驅動下,未來的算力設施將通過三方面特點的呈現:
一是算力多樣性態勢日益凸顯。作為新一輪技術革命的衍生品,數據資源正在以極低的邊際成本加速涌現。這些數據資源既可以與新材料技術、先進制造技術相結合,也可以作為獨立生產資料存在,從生產、管理、計算、交流等多方面賦能企業經營,成為新的關鍵生產要素。在此背景下,沒有任何一種計算架構可以滿足所有行業訴求,圍繞數據分析處理的算力被賦予更加豐富的內涵,在基礎通用算力之外,誕生了智能算力、超算算力以及前沿算力(如量子計算、光子計算)等專業化的算力設施。
二是算力布局呈現泛在化趨勢。算力資源從集中的部署方式,正在往多級化的方向發展,尤其是以邊緣計算、端計算為代表的算力形態的出現,與規模化算力形成互補之勢,構建新型的云計算基礎設施,成為各行各業轉型升級的數字底座。同時,供需剪刀差、分布不均衡、使用效率低等問題亟需全社會算力集約化發展,算力網絡化技術將整合不同歸屬、不同地域、不同架構的算力資源,打破數據孤島,推動數字經濟走向繁榮。
三是“智能敏捷、綠色安全”將成算力發展新要求。算力智能化、算力綠色化、算力可信化成為未來發展方向。伴隨數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邊界逐步消融,人工智能將從無人駕駛、工業互聯網等上層應用向底層基礎設施蔓延,智能敏捷、隨愿自治將成為智能社會算力設施的重要標簽;著眼當下,綠色安全與數字經濟偕行發展,在堅定不移地推進“聯接+算力”朝著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目標演進的同時,云網融合的數字信息基礎設施也將筑牢可靠可信的安全堤壩,為經濟的逆勢崛起保駕護航。
李正茂預計,到2050年,算力的發展正在并且將長期呈現三個趨勢,可謂之為“算力三定律”。
算力第一定律,即時代定律:算力就是生產力。生產力即社會生產力,也稱“物質生產力”,它是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人類生產力的發展歷史可用“四力”來劃分,原始經濟以人力為主,農業經濟以畜力為主,工業經濟以動力(電力)為主;數字經濟時代,算力即計算能力成為當前最具活力和創新力的新型生產力。算力不僅改變了人類的生產方式、生活模式和科研范式,而且越來越成為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底座,代表著人類智慧的發展水平。
算力第二定律,即增長定律:算力每12個月增長一倍。受底層技術融合發展及加速成熟,應用場景也從通用場景進一步拓展到行業場景。在此過程中,算力資源增速顯著,尤其是智能算力增速迅猛,已經打破“每隔18個月芯片性能可提升一倍”的摩爾定律,而由英偉達首席執行官黃仁勛提出的“黃氏定律”則預測GPU將推動AI性能實現逐年翻倍;賽迪研究院也預測2025年AI算力將成為絕對的主流。此外,隨著元宇宙的技術成熟與應用場景拓展,算力資源的需求將進一步增大,將推動算力規模呈現出爆發式增長態勢。因此綜合當前發展態勢與未來趨勢分析,預計算力每12個月增長一倍成為新的規律。
算力第三定律,即經濟定律:算力每投入1元,帶動3-4元GDP經濟增長。全球各國算力規模與經濟發展水平呈現出顯著的正相關關系。算力在驅動社會和產業發生深刻變革的同時,也將產生顯著的經濟價值。據中國信通院測算,2016-2020年期間,我國算力規模平均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帶動數字經濟增長0.4個百分點、GDP增長0.2個百分點。從投入產出看,2020年我國算力產業規模達2萬億元,直接帶動經濟產出1.7萬億元,間接帶動經濟產出6.3萬億元,尤其是對制造、交通、零售、能源、農業等領域的經濟產出帶動作用較為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