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明確要求,“十四五”規劃《綱要》作出專門部署。為使社會各界更好理解“十四五”時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形勢,了解發展的主要任務,國家發展改革委組織有關專家學者對熱點問題進行研究,提出意見和建議。本期推出“積極打造網絡化、智能化、服務化、協同化的融合基礎設施體系”主題。
融合基礎設施是新型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是指深度應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支撐傳統基礎設施轉型升級,進而形成的一類新型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范圍廣闊,涉及到所有傳統基礎設施領域。當前,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設要求,重點應在工業、交通、能源、民生、環境、城市、農業農村等方面開展建設。具體來說,一是打造具備較高水平的工業互聯網,二是發展協同高效的交通物流基礎設施,三是構建清潔高效的智慧能源系統,四是建設先進普惠的智慧民生基礎設施,五是形成綠色智慧的環境基礎設施,六是建設智能新型的城市基礎設施,七是構筑系統完備的智慧農業農村設施體系。
發展融合基礎設施要沿著構建網絡、創智賦能、普惠民生、注重協同的脈絡,積極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推動傳統設施和產業轉型升級,帶動生產方式和組織方式變革,逐步形成網絡化、智能化、服務化、協同化的新型基礎設施體系。
一、構筑網絡,推進各類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融合基礎設施的基礎在“網”,即構建高速互聯的信息傳輸網絡,推動各領域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網絡化是現代信息技術的一個典型標志,也是融合基礎設施的重點發展方面。當前,我國基礎設施還普遍面臨互聯互通不夠、數據共享不足等情況。全面發展融合基礎設施,要利用好現代信息技術網絡化、互聯化的特點,將各行業、各領域的基礎設施高效、安全的連接在一起,促進數據要素有效流動,帶動其他生產要素的高效互聯,推動整個基礎設施體系的高質量發展。例如在2020年1月23日,面對突發的新冠疫情,中聯重科通過工業互聯網平臺,緊急就近調度了超過110臺處于最佳工況的挖掘機、起重機、混凝土泵車等設備,有力支持了火神山醫院的建設任務。
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應該分領域逐步推進。在工業領域要建設高可靠、廣覆蓋、大帶寬、可定制的工業互聯網網絡,促進各類工業設施的有效互聯,實現對工業企業的提質、降本、減排、增效;在能源領域要構建多能協同的能源網絡,構建堅強的能源互聯網,帶動能源行業整體創新能力建設。在環保領域,要加強對生態環境的整體監控和處置效率,為環保問題處置提供數據保障。
二、創智賦能,激發基礎設施數據要素價值
融合基礎設施的精髓在“智”,即通過構建智能計算能力、部署智能計算方法,實現對基礎設施數據信息的感知匯聚和智能計算。智能化是當前信息技術的主要發展方向,能夠通過算法模型匯聚信息、固化知識、構筑能力,大幅提升基礎設施工作效率。新型基礎設施將通過部署泛在的感知設備,收集監測基礎設施的各項運行狀態數據,匯集訓練成為各類智能算法模型,進而開展各項輔助決策、自動運行、預測預警等智能化工作,推動各類基礎設施的智能升級。例如,許多電商企業已經開始運用智能算法分析不同區域的熱銷產品,打造包括智能補貨、智能倉儲、智能派送在內的前置倉物流管理體系,將貨物尤其是生鮮貨物提前部署到熱銷的居民小區附近,真正滿足消費者“所想即所得”的消費需求。
各領域的智能化改造重點不同。在能源領域要構建智能化的能源運行監測體系,實現能源供需信息的實時匹配和智能化響應,構筑更加智能、穩健、高效的能源監測和調度系統,為大規模的風光新能源應用打下良好的基礎,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在環境資源設施方面要提升重要江河湖庫水文水資源監測預警、預測預報和遠程控制能力,推進水利設施智慧化改造和聯合調度,提升應對不確定條件下自然風險應對能力。在市政基礎設施領域實施智能化改造,大幅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與服務水平,推動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
三、普惠民生,提升城鄉居民幸福感獲得感
融合基礎設施的目標在“惠”,即通過打造新型基礎設施來提升城鄉發展品質,提高百姓的幸福感獲得感。當前,我國經濟社會存在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數字化的產品和服務由于具有邊際成本趨近于零的特點,適合應用于大多數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公共產品。在民生領域,基礎設施供需不均衡、不充分的問題依然存在。新型基礎設施中的數字基礎設施弱化了空間限制,通過新技術促進區域間均衡發展、完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使優質醫療、教育等民生供給均衡化。同時,新型基礎設施各項技術具有持續改進和迭代的特點,催生出更多業態和模式,能夠在民生領域提供更多人性化服務,在為民眾提供基本社會保障的同時,增強公共服務的經濟屬性。例如,貴州省建立了遠程醫療服務平臺,覆蓋了1543家鄉鎮醫院和293家縣以上公立醫院,越來越多的偏遠地區群眾在家門口就可享受到優質醫療服務。
普惠民生的重點應放在和老百姓密切相關的教育、醫療等領域。在教育方面,重點建設線上線下融合的智慧教育設施,并可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和物聯網設備實現遠程教育和人工智能解題等功能,將優質教育資源惠及偏遠地區,破解教師編制不足、師資力量不均衡等問題。在醫療領域,要推動醫院等場所的5G覆蓋,加快遠程醫療能力和智慧醫院基礎,突破醫療資源分配空間界限,實現偏遠地區的遠程診斷、遠程手術。同時,還應惠及廣大農村地區,構筑系統完備的智慧農業農村設施體系,支持偏遠農村地區寬帶覆蓋,利用信息化手段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短板,助力數字鄉村建設,推動鄉村振興發展。
四、注重協同,促進傳統基礎設施轉型升級
融合基礎設施的核心在“融”,即重視信息技術和傳統設施的融合協同發展,為經濟社會的數字化轉型提供有力支撐。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不是對傳統基礎設施的另起爐灶、推倒重來,而是對傳統基礎設施充分利舊。新型基礎設施以信息技術為基礎帶動社會基礎設施的聯通聯動,在云網端一體、新舊基礎設施互補的新平臺上,通過優化社會資源流動速度和配置模式提升全要素生產率。例如,長沙的智慧公交示范線路通過對車輛和道路的智慧化改造,可實時將車輛、路況等信息通過5G傳輸至指揮調度中心,經智能云計算再次反饋至智能公交的決策控制器,實現車輛的智能駕駛,為提升城市交通的智能化水平探索了新的模式。
工業和交通領域應作為信息技術和傳統設施的融合協同發展的亮點。在工業領域,要加快工業制造體系與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融合集成發展,通過信息化、智能化改造促進傳統工業企業的改造升級、提質換檔。在交通領域,一方面強調能源與交通系統融合發展,統籌部署智能充電樁、充換電站等設施,推動基于新能源的交通運輸體系形成;另一方面,要強化車路協同,匯聚道路感知數據、汽車運行數據和城市交通數據,推動智慧道路系統和智能網聯車的協同發展,實現城市級智能化交通體系。(作者: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產業發展部 王威 單志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