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鮑莫爾病”成為最熱的話題之一。“鮑莫爾病”究竟是什么?當今社會,比較明顯的“鮑莫爾病”有哪些?數字技術如何助力去除“鮑莫爾病”?就這些問題,《中電子報》記者采訪了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亞太研發集團主席洪小文。
美國經濟學家威廉·鮑莫爾在很多領域都有建樹,從廠商理論到經濟增長,從貨幣理論到企業家精神和創新等,鮑莫爾都留下了鮮明的足跡,以他名字命名的經濟現象,也已寫入現代經濟學的教科書之中。
“鮑莫爾病也叫‘成本病’‘生產效率病’,它主要是指第二、第三產業在發展過程中呈現出來的一種經濟現象,比如第三產業服務業的生產效率沒有提升,其成本卻不斷增加,而那些生產力不斷提高的制造工廠,其成本卻是不斷減低的。鮑莫爾的非平衡增長模型解釋了這個現象。”洪小文說。
鮑莫爾提出的經濟模型,成功地解釋了主要經濟體在20世紀大部分時間里的產業結構變遷以及經濟增長趨勢,即一個國家實現工業化之后,服務業在整個經濟中的比重會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斷增加。而服務業又有一個重要的特點,那就是它的生產效率提升是相當緩慢的,如果一個國家的服務業比重不斷上升,但與此同時,服務業的生產率又不斷放緩,那么一個直接的推論就是,經濟的發展遲早都會歸于停滯。今天我們看到的美國、歐洲等這些經濟體的發展都呈現了這樣的經濟現象,隨著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這些經濟體的GDP高速增長,隨著第二產業不斷向第三產業推進,服務業在經濟中的占比越來越高,GDP的增長是逐步放緩的。
隨著經濟的滯漲,第四產業的誕生就成為了必然,從某種意義上看,第四產業也是從第三產業服務業中衍生出來的。洪小文表示:“按照鮑莫爾模型,第三產業服務業很難做到生產力倍增,帶來GDP大幅增長,因為服務業核心依靠的是人,而人的成本只會越來越貴。而第四產業(知識經濟、信息經濟、智能經濟、數字經濟)的誕生,改變了這樣的局面。”
洪小文進一步談及服務業中公認的兩個“最貴”行業——醫療和教育。在教育方面,雖然一個老師教授一門課程的時長不變,但是有了數字技術的放大效應,可以讓更多的學生突破地點和時間的限制,獲得同樣的授課,擴大了規模、提升了教育生產力。雖然全球只有一個哈佛、一個清華,不可復制,但有了在線技術,可以讓更多的人獲得與哈佛、清華一樣的知識傳授。
在醫療方面,目前醫療的費用持續攀升,但數字化技術讓人們預知病痛,做好預防就可以減少其后的昂貴醫療成本。從醫藥的角度看,目前癌癥靶向藥等高端藥品價格高,主要成本是藥物的研發成本,因為新藥研發需要經歷十幾年、數輪的臨床試驗。有了數字技術,可以將大量需要在物理世界進行的試驗,先在數字世界進行模擬推演再到物理世界進行驗證,從而大大縮短研發的進程。“同樣的人力物力,過去十年才能研發出一種新藥,今后一年研發十種新藥。”洪小文表示,不僅是醫療和教育,對于每一類產業,大力推進數字化轉型,都能帶來生產效率的倍增。
“數字技術是‘去鮑莫爾病’的一劑良方,我們應該加快加速推進數字技術在各個行業、各個領域的應用,將數字技術作為一種新型基礎設施來建設。”洪小文說。
與此同時,洪小文表示,起跑點公平是另一個需要關注的維度。實現包容性增長的核心是要照顧到絕大多數人的利益,無論是反壟斷還是數字隱私保護或是推動教育,都是希望營造一個更公平的發展環境,讓中小企業發展有同樣的起步點,讓更多的企業能夠參與競爭,這樣市場上才能提供越來越多更好的產品,才能讓更多的人獲得更好的產品與服務。同時要把綠色發展和減碳的理念植入發展。
有一些觀點認為,數字技術在克服“鮑莫爾病”的過程中,將對非熟練工人和常規工作崗位產生替代效應,導致大規模技術性失業,從而抑制經濟的可持續與包容性增長。
洪小文表示,第一、二、三、四產業的演進是經濟發展的必然,我們不能對技術性失業過度擔憂,事實上在數字經濟時代,每一個人都需要終生學習,我們需要推動技術全民化。要讓農民也可以操作一架低成本的無人機在農田上空飛行,收集并傳回數據,在農舍中的智能云和智能邊緣可以提供即時分析,例如哪里是干旱或病蟲害的高發區。
要讓技術全民化,一是建立一種架構,使大眾可以廣泛訪問和使用必要的工具、數據和技術。同時,將數字技能融入教育,讓持續學習成為“新常態”。
二是將數字思維和數字技能的教育普及化。讓數字思維和技能教育培訓覆蓋教育的各個階段,讓每一個人在每一個階段都能夠便利和持續地更新與學習數字技能。
三是重視傳統行業的數字技能在職培訓,同時實現數字技術“去神秘化”,降低掌握數字技能的門檻。(李佳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