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行長易綱近日在國際清算銀行監管大型科技公司國際會議上發表了題為《中國大型科技公司監管實踐》的演講。他表示,央行將發揮好與反壟斷部門的監管合力,遏制濫用市場優勢地位的壟斷行為,積極應對算法歧視等新型壟斷問題。
近年來,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分布式記賬、電子商務等新興技術逐漸與金融業務深度融合,加速了金融創新,并催生出移動支付、網絡信貸、智能投顧等新業態。金融科技的不斷發展也給中國監管當局帶來了新挑戰,包括無牌或超范圍從事金融業務、支付業務存在違規行為、通過壟斷地位開展不正當競爭、威脅個人隱私和信息安全、挑戰傳統銀行業的經營模式和競爭力等。
易綱表示,平臺公司天然具備“贏者通吃”屬性,可能引發市場壟斷,降低創新效率。國內部分平臺公司通過交叉補貼等方式搶占市場,獲得市場支配地位后實行排他性政策,如排斥競爭對手進入平臺、提供服務,二維碼支付業務僅支持科技集團內部相關APP掃碼支付等。
為了應對挑戰,中國持續彌補監管制度的“短板”,陸續出臺了推動平臺經濟規范健康持續發展的措施。例如在支付業務方面,2016年央行要求切斷支付機構與商業銀行的“兩兩直連”,以提升支付交易透明度,跨商業銀行清算必須通過央行的基礎設施來完成。
審慎監管方面,2020年9月,央行建立了金融控股公司管理制度,要求開展金融業務的平臺公司依法設立金融控股公司,將集團內從事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活動的機構全部納入金控公司監管。這有助于落實金融業務與科技服務相隔離的要求。下一步,央行將落實好金融控股公司監管,實施并表管理,規范關聯交易,加強審慎監管。
金融業務必須持牌經營方面,平臺公司開展金融業務應遵循“同樣業務,同樣監管”原則,央行要求平臺公司全面剝離與個人征信相關的業務,通過持牌個人征信機構向金融機構提供信用信息服務,化信息壟斷為信息共享。下一步,央行將繼續完善有關制度,落實個人征信等金融業務持牌經營。(記者 潘福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