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5G加速邁入商業化進程,按照移動通信“成熟一代、預研一代”的發展規律,6G研究的序幕已在全球徐徐拉開。
都說4G改變生活,5G改變社會,6G改變世界,那么6G改變世界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感知泛在。”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平在9月16日舉行的“2021年6G研討會——6G愿景展望”上表示,未來,6G將增加意識空間,進一步拓展通信空間,通過虛擬世界和物理世界之間的智能交互重塑世界,服務萬物智聯社會。
“5G是推進6G的基礎。”張平表示,5G為各行業和全社會的發展拓展了新的空間:一是提升生產經營管理效率;二是提升產品的質量和價值;三是促進商業模式的創新。而6G不僅僅是5G能力提升的簡單命題,還將超越提供萬物互聯基礎設施的范疇,具有后通信、后連接的新特征。
業界預計,6G將達到無限移動通信指標的極致,具體來說,6G峰值將達到1TB,總體容量是5G的1000倍,平均用戶速率在室外是10Gbps~20Gbps,在室內可以達到100Gbps以上,傳感器電池壽命將提高到20年,年均每平方公里有1000萬個連接設備。目前,全球領先地區已開始6G技術的研發,預計在未來10年后推出首批6G產品及基礎設施。
“移動通信是一個迭代的過程,隨著社會的進步,也要慢慢地滿足人類的需求。”張平說,“我們可以看網絡的發展,過去是網絡自主優化,現在是網絡自主運行,將來是網絡自主服務,這也是我們人類的未來設想。”總的來說,滿足用戶的意圖才是通信網絡的根本目標。
“移動通信在近半個世紀的發展中,在業務形式、服務對象、網絡架構和承載資源四方面發生了技術變革,能力不斷提高。尤其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新型材料、腦機交互和情感認知等學科的發展,6G將實現從真實世界到虛擬世界的延拓,信息交互的對象將從5G的‘人-機-物’拓展至6G的‘人-機-物-靈’。”張平表示。
“這里我們定義的‘靈’不再囿于傳統控制閉環,而是具備智能意識。”張平解釋道,它將對感覺、直覺、情感、意念、理性、感性、探索、學習、合作等活動進行表征、擴展、混合甚至編譯,為用戶的認知發展形成互助互學的意象表達與交互環境,促進人工智慧與人類智慧的和諧共生。“這也就是萬物智聯。”張平說。
他表示,6G時代將在“通信、計算、控制和意識的泛在化”理念下,實現萬物互聯、信物融合,信息與物理空間信息交互更為自然,使用戶始終獲得最佳體驗。為了實現這一美好愿景,就需要通過學科間的交叉融合、前沿探討和創新思維來解決頻譜、傳輸、組網和應用等方面的諸多復雜問題。(記者 楊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