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信息化、數字化的不斷深入發展,數字基礎設施的建設變得越來越重要,構筑空天地一體化的信息服務體系,已經成為現階段全行業、全社會的共識。作為第五屆中國-阿拉伯國家博覽會的板塊之一,2021網上絲綢之路大會——數字新基建與全民數字素養提升論壇于8月20日在寧夏銀川市舉辦。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春江圍繞數字農業、數字鄉村的主題發表專題演講。
在智慧農業領域,快速發展的新一代信息科技正在與農業深度融合,由此形成了數字農業。農業數字革命導致農業生產方式發生了重大變革,催生了智慧農業。
目前,智慧農業已成為世界農業發展的重要方向,很多國家都對此制定了相應的發展戰略。比如,美國農業部把開放數據、基因編輯、人工智能自動化與遙感等列為重要的規劃內容,還把農業作為人工智能應用的重要領域之一;澳大利亞將“農業智能技術大數據分析”列為未來10年農業科學重點的研究領域之一;法國、德國、日本等國正在對信息科技與農業的深度融合進行戰略性布局,實際上就是在發展智慧農業。
智慧農業主要由三大要素組成。第一大要素就是以品種為代表的農業生物技術,也包括一些農藝技術和農業管理流程等。第二大要素就是信息技術。信息技術在智慧農業領域可以給機器賦能,讓機器更加智能化,還可以增強人的智慧。第三個要素就是智能化的裝備。它的作用主要是用來提高人工作時的能力水平,強化工具手段。
三大生產要素的組合會導致農業生產方式發生變革。智慧農業的基本特征是高質量、高效率、高效能,還有方便快捷與人性化。智慧農業與傳統農業的最大區別在于把信息和知識作為重要的生產要素。通過智能化的裝備,可以大幅提升農業的生產效率。
目前我們國家正處于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階段。這幾大轉變是:由傳統的生產方式向精準、高效的綠色發展方式轉變;由過度依賴人工向以機器為主的生產方式轉變;由主觀經驗判斷向大數據智能決策方向轉變。這三個轉變其實是我國未來發展的重要戰略性目標,基于我國實際情況的智慧農業是我國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它能夠促進我國農業的變革,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
在數字鄉村領域,我國經濟社會經歷了三大轉型。第一大轉型是城鄉關系變遷。我國的農民正在從鄉村向城市邁進,轉變為城鎮居民。第二大轉型是經濟體制轉變。我國已經從計劃經濟體制轉為了市場經濟體制。第三大轉型是社會轉型,也就是從傳統社會發展為信息社會。根據國家互聯網信息中心的報告,我國目前的網民數量達到10億,如此龐大的網民數量為我國走向信息社會提供了重要支撐。
數字技術是數字鄉村建設的重要方面,推進數字化鄉村治理能力建設是很重要的發展方向。目前我國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速度很快,但基礎設施的建設還比較薄弱。未來需要加強農村地區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
關于鄉村建設,重點要加強數字鄉村新基建,提升農業生產數字化水平,建設數字鄉村新業態,促進鄉村民生信息化,構建大數據鄉村治理新格局,加快數字鄉村建設試點建設。同時要通過數字技術的應用,重構農業農村的經濟價值、生態價值以及美學價值。要統籌推進智慧農業與數字鄉村建設,實施三大工程,即智慧農業工程、數字鄉村工程、數字富民工程。要重點建設不同地區的主導產業,努力實現生產智能化、作業精準化、管理數字化、服務網絡化,還要針對不同的生產規模,采用不同的技術推廣模式。
關于數字鄉村建設,重點要解決農村地區居民的生活質量、生活水平、服務和環境問題,要加強農村新基建,構建鄉村數字化實體,推動鄉村治理大數據的發展。數字富民工程是通過技術培訓、就業幫扶等信息服務來打造品牌,加強農產品分級、倉儲與電商體系建設。實施數字富民工程有助于提高農民素質,打造鄉村農產品品牌,讓農民適應市場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