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柔性32比特微處理器問世
    來源: 科技日報 作者: 發布時間: 2021-07-22

    據英國《自然》雜志21日發表的一項電子學最新進展,英國一個科研團隊報告稱,他們結合金屬氧化物薄膜晶體管和柔性聚酰亞胺,制成了一種柔性32比特微處理器,這一設備的問世推動了低成本、全柔性智能集成系統的發展。

    從筆記本電腦到汽車,再到各種智能設備,微處理器都是所有電子設備的核心組件。在近50年前,英特爾創造了世界上第一個商業化的微處理器:一種4位CPU(中央處理器),具有2300個晶體管,只能進行簡單的算術運算。目前最先進的硅64位微處理器擁有300億個晶體管,使用7納米工藝技術制造。時至今日,微處理器已經深深地嵌入我們的文化中,以至于它已成為一項“元發明”,也就是說,它是一種允許實現其他發明的工具。

    不過,計算設備雖被傳統硅技術主導,但硅處理器的成本以及柔性不佳,限制了其在日常智能應用制造上的可行性,如食品包裝和服裝等。柔性電子產品能解決這些問題,但生產柔性微處理器,還要有足夠多晶體管進行有意義的計算,這一直都是個巨大難題。

    在位于英國劍橋的芯片設計公司安謀(Arm Ltd),研究人員艾姆里·奧澤、約翰·比基思及他們的同事,此次結合了金屬氧化物薄膜晶體管和柔性聚酰亞胺(一種高功能塑料),制成了完全柔性的32比特微處理器,被稱為“PlasticARM”。

    該處理器被集成在一個可從內部存儲器運行的電路內,當前版本在裝配之后不能更新,不過研究團隊認為,未來迭代能實現可編程的存儲器。

    研究人員表示,“PlasticARM”處理器擁有更多晶體管,比此前金屬氧化物薄膜晶體管構成的最佳柔性集成電路多12倍的邏輯門,這一纖薄、低成本的柔性微處理器或可為日用品的智能化開拓道路。

    總編輯圈點

    接收指令、執行指令,與外界存儲器和邏輯部件交換信息,這些操作都是微處理器的職責范圍。和傳統的中央處理器相比,微處理器體積小、重量輕、容易模塊化,不過技術上還存在一定瓶頸——因為“增加僅僅一個比特,就會將電路的復雜性增加兩倍”。像本文中的32比特,無疑在研發過程中,每件事都會變得更“難搞定”。而且一直以來,微處理器制造所用的材料基本上都是硅,此次新材料的加入使其多了“柔”的特性,結合它的實用性,這一新成果可極大推動智能設備、物聯網等應用領域的發展。


    地方動態

    首屆數字全民國防教育高峰論壇在京舉行

    第四屆信息技術及應用創新人才發展交流大會暨中國信息協會第三屆信息技術服務業應用技能大賽頒獎典禮在京隆重召開

    2023(第五屆)中國電子政務安全大會在京成功召開

    中國信息協會首次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考試在黑龍江省舉行

    • 協會要聞
    • 通知公告
    初爱视频教程完整版免费观看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