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未來5年,廣州將加快數字化發展,建成國際一流智慧城市。近日,廣州市政府印發《廣州市進一步加快智慧城市建設 全面推進數字化發展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并輔以18個重點工程清單,明確廣州未來3年在信息基礎設施、統一支撐平臺、城市服務、產業支撐、城市治理等領域的重點建設任務,高標準打造數字政府、數字經濟和數字社會三位一體的廣州智慧城市,建設具有經典魅力和時代活力的“智慧之城”。
讓城市會“呼吸”“三位一體”泛在感知網絡
如果把城市比作一個生命體的話,感知網絡就好比城市的神經,是建設智慧城市的基礎,通過為城市生命體征提供實時感知數據,讓城市有了“千里眼”“順風耳”。
《方案》提出,廣州將在現有已經較完備的物聯感知基礎設施基礎上,探索搭建一個全市統一的新型城市級物聯感知平臺,融合攝像、射頻、傳感、遙感和雷達等感知單元,建立“天地空三位一體”的城市泛在感知網絡。通過對城市的“呼吸”(如:城市生態、環境)、“脈搏”(如:城市車流、人流、物流、能源流)、“體溫”(如:城市社會生活與政務、民生服務)等生命體征進行實時、全面、客觀的態勢感知、全面監測,研判城市運行的趨勢和規律,及時發現城市潛在運行風險,助推城市的精細化治理。
讓城市生活更便利“千人千面”個性化服務
政務服務方面,廣州將全面推動“穗好辦”線上線下服務升級,為辦事群眾提供既有“速度”又有“溫度”的廣州政務服務。人臉識別、位置定位、5G等“黑科技”也將運用到政務服務和民生服務中,通過打造人工智能感知服務大廳,提供企業群眾刷臉預約認證、場景引導、智能導辦、評價跟蹤等服務,并推動大廳智能運行管理,包括辦事過程跟蹤、人流動態分析、窗口人員狀態感知、服務態勢感知、預測預警,建立人號合一、無感認證、精準定向推送、服務過程回溯等應用,實現大廳從“千人一面”到“千人千面”個性化服務的轉變,真正實現“個性化”“定制化”服務。
人社服務方面,通過人才大數據和就業服務大數據分析,更有效滿足市民就業創業、買房購車、積分入戶、出入境、子女入學等需求。
教育服務方面,推動人工智能、VR/AR(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探索基于大數據的個性化學習、協作學習、泛在學習,構建人工智能環境下的教育服務新模式。
醫療服務方面,積極發展在線診療、互聯網醫院、AI醫療影像輔助診斷、AI遠程醫療等,讓市民足不出戶、躺在家里的床上就可以接受資深專家診療成為可能。全面整合老年人醫療、養老、社工服務數據,為老年人提供健康監測、生活照料、健康管理等服務。
文旅服務方面,建設數字圖書館、數字文化館、數字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展廳等,利用“云端”發布館藏、對文物進行多角度高清展示、詳解文物細節和歷史、設置虛擬體驗和互動,讓游客免去舟車勞頓,坐在沙發上點點鼠標或是手機就能看到所有想看的作品、與文物實現“親密接觸”。
讓城市運轉更聰明“一網共治”社會治理新秩序
針對城市治理的“堵點”“難點”“盲點”,《方案》提出,廣州市將根據“一網統管、全城統管”工作部署,按照“一圖統攬,一網共治”總體構想,運用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以“穗智管”城市運行管理中樞建設應用為牽引,構建政府、社會組織和大眾廣泛參與的共建共治共享機制,對一些“城市病”進行智能化、精細化、可視化治理。
智慧應急領域,完善全市應急管理“一張圖”,結合人機協同開放平臺,支撐建設應急模型算法系統,為應急監測預警、風險感知、研判分析、輔助決策等智能化應用提供技術支撐,進一步增強城市管理靈敏感知、快速分析、迅速處置能力。
智慧交通領域,結合無人駕駛和5G覆蓋技術,推進交通領域人工智能融合創新應用建設,探索無人駕駛小巴運營,實現智能交互、自主巡航、換道、避障等功能,為市民和游客提供在自然生態中的無人駕駛體驗。
智慧水務領域,充分利用4K、5G、地理信息、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技術,圍繞智慧排水、洪澇災害預警預報、河長制管理等重點方向,開展相關系統項目建設,穩步提升廣州水務信息化建設和水務行業管理水平。
智慧社區領域,鼓勵物業服務企業建立智慧物業平臺,創建基于CIM平臺的智慧社區應用示范,加強對小區人員進出、車輛進出、高空拋物、垃圾堆放、周界防護等智能化管理,提升對消防通道占用、煤氣泄漏、火災等情況及時預警、發現、響應的速率,實現社區管理現代化、精細化。
智慧農業領域,依托北斗導航定位系統和5G通信系統,繼續探索建立無人作業農場,推動從化區荔枝省級產業園農機應用智能化改造,結合增城區5G智慧農業試驗區建設,推動5G智慧農業產業應用。
讓城市經濟更有活力“融入百業”數字經濟新格局
《方案》提出,要加速產業數字化轉型和數字產業化發展,引導企業“上云用數賦智”,打造“云”上產業鏈和虛擬產業園,加快構建智能制造產業生態,遴選打造一批示范智能車間、智能工廠,引導企業實施“機器換人、設備換芯、生產換線、產品換代”,推動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
聚焦5G、人工智能和物聯網等重點領域,推動核心芯片、中高頻器件、智能傳感器的研發、產業化和集成應用,形成閉環產業鏈。前瞻布局量子信息產業,加速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拓展量子通信技術在保障基礎設施安全運行、信息與網絡安全、公共服務、數字貨幣等關鍵領域的應用。
在數據要素這一新要素市場方面,《方案》提出,探索提供數據治理、數據共享、數據開放、數據分析及數據應用一體化集成服務,探索建立市場化的公共數據資源配置模式,釋放數據紅利,健全數據要素市場化流通機制和體系,開展數據要素市場化交易價值評估、利益分配、非法交易處置機制研究,引導設立數據交易機構,加強數據產權保護,推動形成繁榮有序的數據要素開放市場,助力數字經濟創新發展。
廣州市數字政府改革建設工作專家委員會專家、廣東數字政府研究院執行院長余坦表示,廣州市城市數字化轉型具備良好基礎,也擁有較為豐富的應用場景,最近幾年廣州已經做出了不少努力,形成了“一網通辦、全市通辦”的“穗好辦”政務服務品牌,建成了“一網統管、全城統管”的“穗智管”城市運行管理中樞,“放管服”改革和市場化法制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優化工作也取得不錯成效。接下來,廣州市要積極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發展機遇,培育現代產業生態,推進大數據、量子通信、區塊鏈、人工智能、物聯網等前沿技術與城市建設運營深度融合,高標準打造數字政府、數字經濟和數字社會三位一體、融合發展的新型智慧城市廣州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