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通“實驗室”到“應用場”通道,以高校院所為主體,建立產業技術研究院,以企業為主體,成立技術創新聯盟;完善安徽科技大市場技術交易功能,形成省市縣三級聯動、線上線下互動的科技市場……4月18日,記者從合肥市科技局獲悉,近年來,合肥加速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下一步,合肥將爭創國家級技術、產業創新中心,力爭到2025年,建成千億級科技大市場。
成果篇——
【搭建橋梁】
以高校院所與企業為主體,建立轉化平臺
當前,合肥擁有中國科大、合肥工大等高校共61所,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等中央駐肥科研機構8家,以及各類新型研發機構21家。如何讓如此豐富的創新資源更有效地發揮作用,打通“實驗室”與“應用場”的通道,是合肥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的重中之重。
記者從合肥市科技局獲悉,近年來,為積極引導高校和科研院所圍繞企業需求開展研發,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合肥以高校院所為主體,與中科大、中科院、清華大學等大院大所大學合作共建中科大先研院、清華公共安全研究院等平臺26個,通過這些平臺,高校院所大大加強了產業技術方面的研究和供給。
同時,合肥以企業為主體,成立了平板顯示、新能源汽車、公共安全、集成電路、軌道交通、機器人等22家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提升企業承接成果轉化能力。此外,合肥還支持企業建設各級技術創新中心、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創新平臺,通過這些平臺,一系列科技成果工程化問題得以在“實戰”中更快解決。
【形成體系】
創新貸、科技小額貸已累計放貸9.6億元
為構建成果轉化服務體系,2019年,合肥建成了全國首座以創新為主題的安徽創新館,并逐步完善安徽科技大市場技術交易功能,形成省市縣三級聯動、線上線下互動的科技市場。目前,安徽創新館已展示具有突破性、引領性科技創新成果1400余件,成功舉辦110場科技成果轉化活動,發布環境治理、新能源等多個領域近500項科技創新成果。
科技創新,人才是第一資源。為激發人才創新創業活力,合肥出臺人才支持專項政策,做好醫療服務、子女就學保障等精細化服務。同時,成立創新創業高層次人才協會,搭建政府聯系高層次人才橋梁和紐帶,積極構建集研發、孵化、融資、服務和園區承接、知識產權保護等于一體的創新生態。據了解,2020年,合肥新引進本科及以上學歷人才8萬人,建設國家級引才引智示范基地5家、省院士工作站68家、海外人才工作站10家,在肥服務“兩院”院士達135人。
此外,為發揮“金融活水”作用,合肥積極推行創新貸、科技小額貸等科技金融產品,緩解中小企業融資壓力。目前,合肥創新貸、科技小額貸已累計放貸9.6億元。據統計,2020年,全市技術合同輸出11910項,輸出額230.69億元;技術合同吸納9170項,吸納額341.44億元,同比增長35.19%。登記科技成果2940項,同比增長81.93%,其中應用技術類成果2879項,實現產業化應用1125項,產業化應用占比38.27%。
計劃篇——
【目標】
力爭到2025年,建成千億級科技大市場
記者從合肥市科技局獲悉,下一步,合肥將力爭通過三年攻堅,建立符合市場經濟和科技創新發展規律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
其中,全市吸納和輸出技術合同交易總額目標年均增長15%以上,每年就地轉化科技成果3000項,每年打造100個新產品(新技術)應用場景。力爭到2025年,全市研發投入強度達到3.8%以上,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8000戶,建成千億級科技大市場,建成5個左右國家級產業集群。
【舉措】
爭創國家級技術、產業創新中心
接下來,合肥將進一步推進成果轉化平臺建設。爭創國家級基礎學科研究中心、實驗室和技術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創新聯合體等10家左右、省級30家左右,布局市級100家左右,形成梯隊。
同時,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和個人投資建設各類概念驗證中心、中試基地、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等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臺。支持企業組建院士研究院,打造“引才育才用才聯合體”和科技創新成果“發酵池”。
支持成果轉化園區建設。出臺支持安徽創新館打造千億級安徽科技大市場專項扶持政策,依托安徽創新館打造千億級安徽科技大市場,舉辦技術供需、項目資本對接會。加快建設安徽科技大市場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基地、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基地(合肥)。鼓勵各縣(市)區、開發區圍繞重點領域和重點產業,建設一批特色鮮明的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基地和園區,突出重點領域、注重先試先用,以新產品(新技術)應用場景“引爆”新產業、新業態。
在科技金融支持體系方面,接下來,合肥將擴大天使投資基金規模,支持高層次人才團隊企業和初創期企業,提高天使投資基金風險容忍度。積極發揮天使投資基金、科創企業成長基金等基金對科技型企業的支持作用,促進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支持科技成果產業化投資,鼓勵企業引入社會投資機構投資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發揮股權投資基金作用,引導銀行信貸、擔保資金、私募基金等社會資本支持科技成果產業化,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 (作者:劉暢 司晨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