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密集數據計算階段的人類社會,對于計算的需求可謂前所未有。如同19世紀的電力,計算正在成為21世紀的使能技術。在張江國創中心一期的一幢小樓里,浙江大學與上海市政府合作共建的一家新型研發機構——浙江大學上海高等研究院正在以“計算+”為核心使命,致力打造集“計算+AI”全球人才引育高地、交叉學科研究范式創新引擎,以及長三角創新創業生態圈于一體的重大科創平臺,校地聯手合力打造國家人工智能創新發展的“上海高地”。
為“計算+AI”落地開花探路
如果將數據想象成燃料,計算模型就如同引擎,而算力則是催化劑——與各種不同場景結合之后,計算就會如發電機一般,源源不斷地輸出巨大能量。而人工智能(AI)則是人類計算能力的最高體現,它正使得計算在社會各行業引發鏈式突破,加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進程。“多學科、多領域、多行業交叉,將會是人工智能下一步的突破點所在,從而形成創新之源、創新之力,最終賦能社會。”浙大上海高研院院長周如鴻說,這正是浙江大學與上海合作設立研究院的初衷。
在他看來,上海作為長三角區域功能最齊全的地區,國際化程度高、人才資源豐富、產業集聚,有著人工智能最豐富的應用場景,更肩負著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的國家使命。高研院將推動人工智能產學研用深度融合,讓更多創新成果在上海、在長三角加速轉化,力爭成為支撐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標桿和創新載體。
自去年6月在滬揭牌到去年底落戶張江,短短幾個月,浙大上海高研院已將研發觸角延伸到生物、金融、工程等多個領域。今年3月,“浙江大學上海高等研究院繁星科學基金”成立,首批啟動項目涉及腫瘤免疫、腦機結合、知識圖譜、人造魚肉等四個領域。
“每個項目都需要人工智能技術的深度介入,同時又包含了基礎前沿和關鍵技術的突破,同時與產業緊密相連。”周如鴻認為,交叉學科的發展范式就是要“頂天立地”,將探索基礎前沿、攻關技術創新與滿足產業需求結合起來,從而形成良好的人工智能賦能社會的創新生態。
目前,浙大上海高研院已與上海多家人工智能頭部企業達成合作意向,共建聯合研發中心。浙大上海高研院副院長羅坤透露,還有更多企業正在與研究院對接。“比如,圍繞碳中和,浙大與上海的許多能源企業正在展開合作,通過發展智慧能源技術體系,進一步提高能源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最終實現從局部到整體的近零排放。”
從“異地合作”到“同城共振”
5月底,浙大上海高研院在張江的全新總部大樓即將啟用。周如鴻說:“既然來到上海,就要做出上海高度,追求世界水準。”他認為,在合適的環境中,使能技術會對各類創新要素形成“磁吸力”,而浙大上海高研院則要探索創新途徑,將一股股巨大能量“導出”到不同行業中,使之成為新一輪科技變革的強大推力。
在高研院成立前期,有15位浙江大學的教授帶著與上海高校或企業共同申請的國家項目,入駐到這個嶄新的上海研發基地。
“從‘異地合作’到‘同城共振’,大家感覺這樣的協同創新更加緊密、高效。”浙大上海高研院常務副院長吳飛說,上海與浙江的科研合作一直十分密切,如今的“天作之合”給科研創新帶來更多助推力。
周如鴻領銜的“計算+精準藥物設計”是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重大專項,也是浙江大學上海高研院的第一個落地項目,旨在推動“計算+AI”在生物醫藥領域的重大應用。“基于混合器件的神經形態計算架構及芯片研究”是浙江大學趙毅教授與張江高科技企業上海閃易半導體合作申請的“科技創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項目”。當趙毅得知浙大上海高研院成立后,毫不猶豫就將項目遷來上海。如今,雙方正著手在上海建立一個專門團隊,開展神經形態芯片的應用示范。吳飛手頭正在推進一個與海康威視上海分公司聯合承擔的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自從來到上海,原本“分居”的團隊“比鄰而居”,項目推進仿佛注入了加速度,“人在一起了,做事也就更順了”。
用活機制“揭榜掛帥”全球攬才
最近,浙大上海高研院“向全球招聘頂尖科學家、青年優秀人才”的“招賢令”已送達國際頂尖期刊《自然》《科學》等雜志編輯部。全球攬才,打造“計算+AI”頂尖人才蓄水池,是浙大上海高研院的又一重要設想。
“目前,已有一位諾獎得主、一位圖靈獎得主加入高研院的戰略咨詢委員會。”羅坤透露,因在自然語言和強化學習方面取得突出成果而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全球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榜單的李紀為,也已加盟浙大上海高研院的“計算+AI”前沿研究基地。
“上海的人才匯聚力非常強,資本也會主動找上門,有了人就有了一切。”羅坤表示,高研院將充分發揮上海的國際化優勢,以及浙大國際學術網絡資源,緊密聯動全球戰略合作伙伴,與世界頂尖名校深化在“計算+AI”領域的合作和交流。
浙大上海高研院在設立之初追求的就是一個“活”字,讓人才流動、經費使用、項目運行更加遵循科研和市場規律。吳飛表示,高研院將進一步探索“揭榜掛帥”等新型研發機制,為營建中國人工智能的健康生態培育更多本土創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