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開局之年,加快建立數字化供應鏈體系,引導傳統物流網絡基礎設施的數字化升級改造、促進互聯互通,提升市場基礎設施的現代化水平,推動建立高標準市場體系,成為社會關注焦點。
業內人士表示,數字技術在消費端應用不斷成熟,但對生產制造端的賦能還在爬坡階段,無論是內部供應鏈效率,還是外部供應鏈服務,都存在一些短板。隨著制造業定制化、柔性化漸成趨勢,這樣的短板也愈發明顯。應加快數字化供應鏈體系建設,從而克服短板。
而隨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技術驅動著數字經濟發展,數字化供應鏈是未來發展趨勢,已經越來越成為行業的共識。
在2020年4月,國家發改委、中央網信辦聯合印發《關于推進“上云用數賦智”行動培育新經濟發展實施方案》,明確要大力培育數字經濟新業態,深入推進企業數字化轉型,打造數據供應鏈,以數據流引領物資流、人才流、技術流、資金流,形成產業鏈上下游和跨行業融合的數字化生態體系,構建設備數字化—生產線數字化—車間數字化—工廠數字化—企業數字化—產業鏈數字化—數字化生態的典型范式。
傳統供應鏈面臨新挑戰
記者總結對多位企業人士采訪的觀點,歸納認為,傳統供應鏈正面臨諸多不確定性帶來的挑戰。
一是需求的快速變化與不確定性。過去企業產品多以硬件為主,現在很多企業在慢慢轉向軟件。哪怕有硬件,也不是以銷售硬件為主。比如,思科軟件公司以前做路由器、交換機等大型硬件產品,都是按硬件賣的,現在越來越多的硬件設備或租或送,他們只是按月按軟件使用收費,這種產品架構的變化對傳統供應鏈就產生了很大挑戰。
二是供應鏈的預測與響應能力受到考驗。過去交貨是送出去就行,送得越早越好。而現在要求在一個時間段,東西必須送到,早了晚了都不行。這就在考驗供應鏈的反應能力和柔性有多大。這對企業來說就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三是企業成本與風險控制能力受到考驗。對新零售企業來說,成本最大的地方是物流,尤其是最后一公里的物流成本最高,而且發生盜竊、損毀、滅失的風險也最大。如何控制這種風險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簡言之,供應鏈的不確定性所反應的,并非簡單的需求與供應之間關系的不穩定性,而是整個供應系統的不可靠。同一供應商往往要面對兩個需求端,一是企業端(toB),另一是消費者端(toC)。其中,任何一端發生變化,都會影響到另外兩端,比如,消費者端對某種產品需求變化的信息,會影響到供應商和企業端的生產決策。而三端之間信息無法及時相互關聯,甚至形成信息孤島,則會影響到整條供應鏈的運行效率。
數字化賦能打通信息孤島
如何應對上述不確定性帶來的挑戰?將傳統供應鏈進行數字化升級,打造出數字化供應鏈,或是應對良策。
根據網絡釋義,數字化供應鏈(DSC)Digital SupplyChain是全球化、智能化、柔性化生產的基礎。通過平臺實現B2B或C2M(用戶直連制造)的批量生產或是單件定制。數字化供應鏈是基于云端數字化大數據實現智能機器人的處理及應用。只有把物數字化后才可能實現全球化智能化的生產。
“數字技術是決定未來的勝負手,將在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中發揮不可或缺的作用。”徐冠巨認為,利用“十四五”期間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的契機,大力推進生產制造端數字化改革,加快數字化供應鏈建設,為市場主體高質量發展注入活力。
他認為,供應鏈是制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以數字化賦能,打通信息孤島,讓供應鏈主體之間有效連接,促進信息流、物流、資金流、商流的融合,是提升供應鏈效率和能力的關鍵。
基于物聯網、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等關鍵技術打造起來的數字化供應鏈,構建以客戶為中心,以需求為驅動的,動態、協同、智能、可視、可預測、可持續發展的網狀供應鏈體系。
應用數字化供應鏈,整個供應鏈就變成了并聯,同時也變成了網狀。每個部門與客戶之間都能直接聯系。客戶的需求變化可以通過網狀直接回到各個部門,各個企業,讓大家同時知道,在快速響應的同時,效率非常高。
中國采購商學院院長宮迅偉這樣定義數字化采購:通過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數字化技術,打造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生態化的采購管理,將采購部門打造成價值創造中心。
他認為,打造高效敏捷的供應鏈能力,離不開數字化系統的支持。供應鏈管理要求“實物流、信息流、資金流”三流集成,其中信息流又相當于神經系統,指揮和鏈接著其它兩條流。
信息流在供應鏈管理中非常重要,由于零延遲無死角的信息傳輸,在5G時代,利用高速運轉的數據和飛速的傳輸手段,打通信息孤島,使真正的萬物互聯互通成為可能。它依賴于數據做基礎,實現供應鏈數字化、智能化功能,把供應鏈中的各個環節的數據有效的連接起來,最終實現自動化響應、智能化決策,從而有效面對傳統供應鏈的諸多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