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建偉:科技創新是轉變經濟發展模式的重要支撐
    來源: 人民網-科技頻道 作者: 發布時間: 2020-08-27

    人民網北京8月27日電(趙竹青)由科技部、中央宣傳部、衛生健康委和中國科協共同主辦的2020年全國科技活動周于8月23-29日舉辦。科技活動周以“科技戰疫、創新驅動”為主題,旨在展示科學技術對戰勝疫情的重要支撐作用和系列成果,以及科技創新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作用。

    為進一步向公眾普及我國最新科技成果,宣揚科學精神,人民網科技頻道于近日專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潘建偉。潘建偉在專訪時表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但這種“要素驅動”模式目前正面臨著不可持續的巨大困難。實施“創新驅動”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模式需要依靠科技創新,“我們這一代科技工作者的責任非常重大。”

    人民網科技:疫情給您的科研生活帶來了哪些影響?現在回歸正常節奏了嗎?

    潘建偉:在疫情初期,由于實驗室的研究生無法返校,部分研究工作的進度有所延遲。不過,由于旅行減少了,我們有更多的時間來思考問題,一些工作相關的討論交流也給可以在線上進行。后來疫情逐步控制之后,各項研究工作也開始恢復到正常節奏。總的來說,雖然有所延遲,但在大家的努力攻關之下,我們的總體科研進度還是在預期的范圍之內。

    人民網科技:您認為科學精神的核心是什么?能否和廣大青少年聊聊您對科技創新的理解和體會。

    潘建偉:科學精神的核心是對思想的解放。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真正的科學革命,開端于牛頓在前人發現的基礎上所建立起的經典力學。通過萬有引力定律,人們忽然發現,原來以前一直被認為是神圣的、只能去仰望的星辰,它們的運行居然都是可以計算的。人們終于明白,自然界是可以被認識的,更是可以被改造的。因此經典力學以及后來的經典電動力學,奠定了以蒸汽機和電力技術為代表的兩次工業革命的基礎,人類也由此開始進入近代社會。

    然而經典物理學仍然留下了一個巨大的觀念困境,那就是一種機械的宿命論。經典物理學告訴我們,所有粒子未來的運動狀態原則上都可以通過力學方程來精確預言。那么,如果構成人類的原子、分子,也是完全遵循經典物理學規律的話,我們的一言一行,是否早已由力學方程確定好的呢?

    幸運的是,在20世紀初誕生的量子力學,從原理上打破了這一困境。量子力學告訴我們,微觀粒子的狀態會被測量所影響,因此量子力學立即帶來了一種革命性的觀念:觀測者的行為可以影響物理系統的演化。而這種更加積極的觀念,促使人們去深入認識微觀世界的規律,最終催生了現代信息技術,導致了第三次工業革命。

    因此,科技創新不僅僅是帶來技術的進步,讓我們生活得更好,更重要的是給我們帶來觀念上的革新。

    人民網科技:科技周的一大使命,就是讓民眾愛上科學,愛上科學精神。能否分享一下您是怎么愛上科學研究的故事?

    潘建偉:我小的時候,因為記憶力差,不理解的東西我很難記住。后來到了初中學物理之后,我覺得我學物理還行,因為物理特別簡單,理解了幾個公式之后,所有東西都能夠推演出來,我覺得這個東西對我來說可能比較好。所以從那時起我就對物理比較感興趣了。后來在中國科大上大學的時候第一次接觸到量子力學,發現微觀世界里有很多奇妙的現象,與我們日常生活的經驗完全不同。我也曾經因為苦苦思索這些奇妙現象而不得解,那一學期的量子力學期中考試還險些掛科,但這反而激勵我將探索量子世界的奧秘作為奮斗的目標。

    除了個人的興趣外,還有一種使命感驅使著我從事科學研究。我們科大當時就是為了“兩彈一星”培養人才而建立起來的,所以科大涌現了一批兩彈一星元勛,比如錢學森、郭永懷、錢三強、趙九章、彭桓武等等。老一輩科學家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尤其是郭永懷先生。郭永懷先生當時從基地回來為了保護數據,在飛機失事的時候,他跟他的警衛員抱在一起,尸體都燒焦了,數據卻是完好的。所以當時有很多外國人都想不明白,我們中國當時條件那么差,為什么能夠把兩彈一星造出來?就是一些有家國情懷的科學家奉獻了自己的一切。正因為有兩彈一星的基礎,才為我國創造了一個和平發展的環境。老一輩科學家奠定了我們國家穩固的大國地位,完成了他們那一代科學家的使命。

    到了改革開放以后,我們國家經濟飛速發展,但是我們一直都是依賴于所謂的要素驅動,主要靠的是人們很辛苦地勞動換來的,真正科技含量高的產業其實比較少,而且對環境的破壞也很嚴重。這種要素驅動的模式發展到目前,其實已經面臨著不可持續的巨大困難。黨中央提出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就是為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持續時間長、競爭力強的新優勢。所以我們這一代科技工作者的責任非常重大,勇于創新、推動國家掌握更多的核心關鍵技術是我們的使命。

    人民網科技:科研成果從實驗室到實際應用,還有很長路要走。對于如何更好地將科研成果運用到實際中,您有著怎樣的思考?

    潘建偉:當今社會,技術的革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離不開科技金融體系的支撐。我們知道,正是由于擁有相對完善的資本運行機制,美國的企業熱衷于面向長遠的風險投資,從而成為美國科技創新的主要力量。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美國大力發展直接融資,支持科技企業登陸資本市場。盡管相當部分的企業IPO時都是虧損,但其中的優秀者迅速做大做強,涌現了一大批如微軟、谷歌、蘋果、亞馬遜等國際著名的高科技企業。我國推出了類似的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改革,是金融支持科技成果落地的有力突破。但從目前實際實施的情況看,仍然存在著一定程度的重視企業盈利超過扶持企業成長的傾向。

    鼓勵創新的科技金融體系仍然較為缺乏,使得我國企業對短期內無法獲利、或是存在較大不確定因素的前沿研究和未來可能的顛覆性技術,投入熱情普遍不足。例如,就我所從事的量子信息研究領域,通用量子計算機何時能夠實現還是未定之數,需要長期努力。但美國的科技企業巨頭,包括谷歌、IBM、微軟、英特爾等都早已投入巨資開展量子計算研發。直接的效果是,谷歌在去年率先實現了“量子優越性”,而我國企業的投入與美國相比仍然差距很大。

    除了完善科技金融體系外,營造一個崇尚科學、鼓勵創新的整體社會氛圍也非常重要。所以,科技工作者在科研攻關的同時,也要加強科學普及,加深公眾對創新性科技的認識。

    地方動態

    首屆數字全民國防教育高峰論壇在京舉行

    第四屆信息技術及應用創新人才發展交流大會暨中國信息協會第三屆信息技術服務業應用技能大賽頒獎典禮在京隆重召開

    2023(第五屆)中國電子政務安全大會在京成功召開

    中國信息協會首次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考試在黑龍江省舉行

    • 協會要聞
    • 通知公告
    初爱视频教程完整版免费观看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