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北京、河北、貴州、湖南、海南等地陸續發布了區塊鏈發展規劃,積極推動“政務上鏈”,僅北京一地已有140個政務服務場景使用了區塊鏈,不少服務跑動次數從五六次減少到“最多跑一次”。疫情之下,政務區塊鏈的價值更加凸顯,從多層次、多方位為政務信息化賦能,為實現智慧政府的偉大目標助力;與此同時,區塊鏈與政務服務融合應用中也存在一系列問題,新的“數據孤島”問題再度顯現。
數字政府的孤島困境
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政策、管理、組織、技術和數據都在特定的社會、政治和經濟背景下相互作用,數據已成為數字時代數字政府治理的核心。7月,國家行政學院電子政務研究中心發布的《2020聯合國電子政務調查報告》顯示,我國電子政務發展指數從2018年的0.6811提高到2020年的0.7948,取得歷史新高,達到全球電子政務發展“非常高”的水平。廣東、上海、浙江、福建等地方政府也相繼出臺了數字政府戰略或規劃,部分省份已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數字政府發展模式,如廣東省建立起“政企合作、管運分離”模式,浙江省注重“優化用戶體驗”。
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全國已有25個省級行政區域成立了政府數據管理機構。可見,數字政府推進的大道上,我國已蓄勢待發,各地數字化政府建設如火如荼。但由于存在環境、觀念、機制等方面的制約,在大規模的政務領域的數據共享和協同應用的推進過程中,依然面臨著一些難題和挑戰,“九龍治水”與“數據孤島”現象并存。
中國科學院院士梅宏曾在2019年10月接受人民網采訪時指出,我國政府機構和公共部門已經掌握巨大的數據資源,但普遍存在“不愿”“不敢”和“不會”共享開放的問題。具體而言:
一是出于路徑依賴、缺乏法律約束和考核機制等原因不愿共享數據。少數政府部門因自身惰性,習慣于因循固有的工作模式,缺乏數據共享的動機,以沒有“法律的強制約束”或“上級明確指令和硬性要求”為緣由拖延共享以及應付、敷衍等。
二是基于風險考慮、擔心問責等原因不敢共享數據。比如,有關部門擔心共享后會帶來負面影響和不利后果,可能會暴露本部門原有數據不真實、不精確的問題而引發問責,或者認為“數據安全與保密比共享更重要”、采取封閉行為更妥當,因擔心數據在使用與分析的時候面臨泄露風險而執行“鴕鳥政策”。
三是由于重復建設、管理邊界不清晰等問題不會共享數據。首先,原有的信息管理系統主要建立在部門內部和系統內部,業務流程割裂,客觀上形成了“信息孤島”;其次,缺乏統一的標準體系支撐,部門采集的數據格式不統一、標準不一致,信息資源的共享存在困難;最后,數據資源的相關管理規則尚不明確,數據的歸集、整合、清洗、比對短時間內難以完成。
近年來,各級政府大力推進政務信息系統整合共享,傳統的政務數據彼此割裂的狀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然而,現有的大數據系統與應用大多側重于數據的處理流程,而忽略了數據共享過程中責、權、利的界定與明晰。國家信息中心2020年4月發布《區塊鏈助力中國智慧政務發展駛入快車道》報告稱,目前仍然存在政務“數據孤島”、政務數據資源碎片化、政務發展不均衡、政務協同缺乏互信基礎、城市數據監督不到位等“頑疾”。
區塊鏈3.0,助力數字政府智慧建設
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快數字中國和智慧社會的建設。而數字中國和智慧社會的建設,都離不開政務信息化建設基礎。基于區塊鏈的“可編程政務”是區塊鏈3.0時代的政務應用形態,它探索了數字經濟時代下的政府治理新模式,有助于建立健全現代化治理體系和提升現代化治理能力,推動中國數字政府建設駛入快車道。
2020年7月,北京市發布《政務服務領域區塊鏈應用創新藍皮書》,公布北京在“區塊鏈+政務”方面的成績單:落地140個應用場景,平均減材料40%,打通了傳統數據共享模式較難打通的310余項數據;在深圳,居民身份證等24類常用電子證照和100多項高頻政務服務事項已經整合到統一的區塊鏈電子證照應用平臺;在杭州,BSN區塊鏈政務專網已經在城市大腦平臺成功部署,且在一周時間內就完成了“城管道路信息及貢獻管理”等多個應用的上鏈,產生了良好的效果。
《區塊鏈助力中國智慧政務發展駛入快車道》報告顯示,目前已落地或正在落地的政務區塊鏈涵蓋數字身份、電子存證、電子票據、產權登記、工商注冊、數據共享、涉公監管、行政審批等多個領域。有業內人士認為,區塊鏈技術憑借其與生俱來的分布式協同、身份驗證、可追溯、不可篡改等優勢,能夠有效解決現有政務信息化“頑疾”,賦能電子政務,助力智慧政府落地。
首先,輕量化部署,協助打通政務“數據煙囪”。區塊鏈理念和技術無需改變各部門原有系統構架,在不影響原有業務的前提下,通過部署透明網關和簡單調用云端接口,使得內容與數據輕松上鏈;同時,為各級政府提供新的技術工具、協同平臺和基礎設施,推動“條”數據橫向貫通形成“塊”數據,推進跨層級、跨部門、跨區域進行數據共享、業務協同,夯實智慧政府基礎。
其次,數據“可用不可見”,構建數字政府可信基礎設施。數據本身的確權、溯源、審計和可信等問題,是前述已經規模化應用的信息技術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的;而區塊鏈的底層核心技術有助于建立數據可信機制,能夠對數據流通過程可信追溯,為有效解決政務數據使用過程中歸屬權、管理權和使用權的界定難題提供技術支撐。
最后,全生命周期管理,構建政務數據分類共享體系。由于政務服務事項的辦理十分依賴于信息的實時性和準確性,區塊鏈技術可以讓相關方及時獲得信息、驗證信息,提升政務服務體驗和水平;同時依托公私鑰保密體系和智能合約技術,理清數據隱私和安全共享的邊界,實現不同共享類型數據的依權限分類共享。
總體來看,盡管已有一定數量的區塊鏈政務應用落地,但在傳統政務信息化的大格局下尚屬于小范圍嘗試,扮演著先行先試的探路者角色,面臨著新的挑戰與難題:一是從產業應用層面看,區塊鏈技術正在快速迭代,其與產業融合的應用技術尚處在初期,一方面各企業間技術水平和研發能力參差不齊,另一方面相關風險監管和安全保障能力有待加強,深度應用存在阻礙;二是從政務服務層面看,各級政府部門均是單獨對接的區塊鏈系統開發商,如騰訊、螞蟻集團、中國平安等,由于缺乏統一的數據標準和接口標準,區塊鏈系統間相互孤立、彼此分散,形成了新的“數據孤島”。
以“合”為貴,釋放政務數據紅利
數字政府的基石是基礎數據,是以數字治理和數字流動為核心,其蘊藏的巨大潛力尚待發揮。不同底層架構、數據結構區塊鏈的互聯互通相比傳統“數據孤島”的互聯互通,技術難度更大,因此,要充分釋放數據價值,就要優先解決建設進程中不同部門“打架”“孤立”等問題,支持基于區塊鏈的政務服務業務協同應用。
一方面,要推動信息化與體制融合,實現數據整“合”。在頂層設計指導下推動區塊鏈政務應用有序落地,實行集約共享建設,從源頭杜絕“數據孤島”的產生。一要抓緊統籌規劃與頂層設計,構建統一的政務區塊鏈技術和應用標準,凝聚產業共識;二要推動產學研創新,把區塊鏈作為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的重要突破口,建立一套公允權威的標準化評價認定方法;三要同步推動完善政務數據共享、授權相關法律法規,保障區塊鏈建設有序合規進行。
另一方面,要堅持以人為本優化服務,打“通”智慧政府。要以人民群眾利益至上思想為原則,將群眾對政務的需求、社會預期關注的政務服務及時有效地整合到區塊鏈政務建設的目標上;同時,以信息資源數據的共享、交換、融合、服務為核心,以多部門業務流程協同為手段,發揮區塊鏈技術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等方面的應用價值。
科技賦能政府治理,是一個長期的、攻堅克難的過程,必須要因勢利導、順勢而為。要綜合利用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打破“信息壁壘”與“價值孤島”;要構建數據共享平臺,以數據分析帶動智慧決策;要構建深度協同文化,實現數據驅動下的治理與協同,讓數字技術真正賦能政務服務,滿足國家治理創新需要和社會公眾期望。(人民網新媒體智庫研究員 張力、見習助理研究員 廖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