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信息協會主辦的2020部委信息技術應用創新研討會6月30日在北京召開。本次研討會上多位行業專家深入交流,解讀了新基建、網絡安全、數字政府、數字經濟等領域相關政策措施,并分享了信息技術支撐政府決策科學化、社會治理精準化、公共服務高效化的先進經驗和創新成果。
一、建立關鍵信息基礎設施保護制度體系
安全是發展的前提,“新基建”下的網絡安全成為新的戰略挑戰。中國工程院院士沈昌祥在研討會上表示,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按照國家網絡安全法律、戰略和等級保護制度要求,推廣安全可信產品和服務,筑牢網絡安全底線是歷史的使命。新型基礎設施是以數據和網絡為核心,其發展前提是用主動免疫的可信計算筑牢安全防線。主動免疫可信計算是一種運算同時進行安全防護的新計算模式,以密碼為基因抗體實施身份識別、狀態度量、保密存儲等功能,及時識別“自己”和“非己”成分,從而破壞與排斥進入機體的有害物質,相當于為網絡信息系統培育了免疫能力。“新基建”以網絡數據為核心,應該做到全程可測可控、不被干擾,消除安全隱患,確保計算結果與預期一致。這就要求工程建設必須與主動免疫安全保障建設同步進行,做到同步規劃、同步設計、同步實施、同步運維,以確保新型基礎設施安全可信。
公安部網絡安全保衛局副局長、一級巡視員郭啟全
公安部網絡安全保衛局副局長、一級巡視員郭啟全在研討會上表示,當前網絡安全面臨的新形勢是敵對勢力、黑客組織、不法分子網絡入侵攻擊滲透、竊密活動猖獗,尤其是全球發生新冠疫情后,網上社會活動、經濟活動顯著增加,維護網絡、系統、數據安全的任務日益繁重。但與此同時,網絡安全、數據安全防護措施不到位,低級錯誤頻發,安全隱患問題久拖不決,給攻擊者可乘之機。可以預見,隨著下一步新基建全面啟動,維護基礎設施網絡安全的任務將更加艱巨。郭啟全建議,應建立關鍵信息基礎設施保護制度體系,包括法律體系、政策體系、標準體系、保衛體系、保護體系和保障體系;加強網絡安全服務機構管理,大力提升集約化服務能力,重點單位可采取購買服務的方式。與此同時,他建議實施網絡安全大城市戰略,建設網絡安全監控指揮中心,落實7×24小時全天候工作機制,健全完善網絡安全綜合防控體系;大力加強網絡空間地理學理論研究,繪制網絡空間地理信息圖譜(即網絡地圖),實現掛圖作戰;大力加強威脅情報工作,嚴厲打擊危害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違法犯罪活動。
民政部信息中心主任范一大
民政部信息中心范一大主任在研討會上表示,為統籌推進民政信息化工作,未來將以“金民工程”為龍頭,統籌推進“一盤棋”布局、“一張網”建設、一體化發展,全面提高民政信息化水平。同時,堅持安全和發展相統一,完善信息基礎設施,全面提升國產化自主可控水平,加強網絡和信息安全防護能力。
二、持續實施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工程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發展工業互聯網,推進智能制造。工信部、發改委加快新基建頂層設計,各地紛紛加大5G、云計算、大數據、工業互聯網、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開發應用力度。近期制造業所展現的復蘇趨向,也彰顯了工業互聯網在率先打破疫情防控困局、助力復工復產、支撐制造業數字化轉型中的巨大潛力。對此,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技術發展司一級巡視員李穎在研討會上表示,一定要認識到推動工業互聯網加快發展的緊迫性,持續實施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工程,開創重點行業各有側重各具特色的數字化轉型路徑,有序引導有條件的地區開展工業互聯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創建。
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技術發展司一級巡視員李穎
具體而言,她提出了四點建議。
一是抓技術,加快提升工業互聯網平臺核心能力。持續實施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工程,圍繞“平臺+5G”“平臺+區塊鏈”“平臺+人工智能”等技術融合趨勢,開展5G工業應用邊緣計鎮、人工智能等關鍵技術攻關、推動工業機理與數據科學深度融合,加速工業技術軟件化,培育新型工業APP和創新解決方案,提升平臺服務供給能力。
二是抓應用,分行業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落地。加強工業互聯網平臺在裝備、汽車、能源、電子,冶金、石化等重點行業的融合應用創新,把握新一代信息技術在不同行業環節領域的擴散規律,突出差異化發展,探索方法科學機制靈活分業施策的發展模式,開創各有側重各具特色的數字化轉型路徑。
三是抓示范,打造工業互聯網區域發展高地。高質量推進長三角工業互聯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建設,有序引導有條件的地區開展示范區創建,加快平臺由點及線到面應用普及,帶動區域產業提質增效持續。持續推進工業互聯網平臺應用創新中心建設,結合特定區域產業特色組織開展平臺應用現場會,加快推進平臺解決方案推廣。
四是抓生態,構建產學研用多方協同的融合創新格局。加快推進工業互聯網校企合作與產教結合機制,打造復合型工業互聯網人才隊伍,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工業互聯網創業投資,依托行業組織、產業聯盟搭建橋梁形成合力,構建產學研用多方聯動推進機制
三、數字化轉型已成為全球性潮流
中國信息協會副會長朱玉
中國信息協會副會長朱玉主持研討會時表示,2020年以來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國數字經濟展現出強大的抗沖擊能力和發展韌性,網絡消費、平臺消費、智能消費等需求持續釋放,線上線下加速融合,數字經濟助力疫情防控、促消費穩增長、助復工促生產,實現逆勢增長。“從國家層面到各地各部門,再到各行業企業,危中尋機、加快數字化轉型正在成為共識。數字化轉型宜早不宜遲、宜快不宜慢。” 朱玉進一步強調,數字化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大趨勢,是繼工業化之后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正在以不同的方式改造價值鏈。
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總工程師劉桂才
事實上,從全球來看,世界各大國均把信息化作為國家戰略重點和優先發展方向。根據國際數據公司(IDC)2018年末的測算,2018年至2025年,全球的數據總量將由 33 ZB增加至 175 ZB。屆時,全球數據總量中,90 ZB以上來自全球物聯網(IoT)。
“數字轉型已經成為全球性的潮流,是當下的主要目標。企業,行業、地區、乃至國家、全球,都將要實現數字轉型。” 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總工程師劉桂才在研討會上表示,當前美國數字經濟規模占GDP的比重超過60%,英國、德國、日本等國家這一比重幾乎都超過了50%。 “我國2018年數字經濟規模占GDP的比重為34.8%。要想成為世界經濟強國,必須加快把數字經濟做大做強做優,快速提升所占GDP的比重。”
企業演講嘉賓
此外,本次研討會上,天津飛騰、上海觀安、國泰新點、東軟集團、邁普通信、同方計算機等行業企業負責人展示了ABCDEHI5G等前沿技術,推介了互聯網+政務、互聯網+監管的優秀方案。
新型肺炎疫情作為一場突發的公共衛生事件,成為了對國家網絡基礎設施、政務信息化系統的壓力測試。就目前來看,國務院辦公廳主推的政務一體化平臺、互聯網+督查等系統、12345市長熱線,很大程度發揮了與人民群眾互動的功效。但是,在另一方面,建設的政務信息化系統對于突發的公眾事件,存在較多需要改進之處。這次疫情,必將會對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帶來進一步改革的契機。具體到支撐治理體系現代化的信息化領域,將會有如下五個顯著的變化:一是政務信息化項目將在重視輔助政府決策的同時,向服務普通人民群眾轉變;二是國家層面將可能在政務一體化平臺、數據交換共享平臺的基礎上,打造能夠深入推進到基層的數據收集、處理、分析及應用能力;三是新的互聯網技術將進入大規模應用階段,新技術的應用將為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提供重要支撐;四是融媒體時代的網絡輿情將得到更快更廣的傳播,政務新媒體獲得新的發展機遇;五是移動辦公、在線醫療、在線教育將更加普及,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應該說,數字技術將不僅被視為拉動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更會作為推進社會治理的主要支撐來部署和建設,而且在應對重大自然災害與重大公共安全事件方面將發揮更大的價值,將進一步倒逼政府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擁抱數字技術。目前,政務信息化工作已經邁入集約整合、全面互聯、協同共治、開放共享、安全可信的新階段,只有堅持大平臺、大系統、大數據的頂層架構,構建形成大平臺共享、大數據慧治的頂層架構,才能真正實現宏觀調控科學化、國家治理精準化、公共服務便捷化、基礎設施集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