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受多重因素綜合影響,以汽車和電子信息產業為代表的重慶工業遭遇增長“天花板”,依托智能化手段提質增效、實施“數字化轉型”成為行業共識。記者近日采訪獲悉,今年以來受疫情影響,重慶企業“數字化轉型”愿望更加強烈,在一批工業互聯網平臺的牽引下,重慶傳統產業正加速“上云上平臺”,一大批工業企業從中嘗到甜頭,“數字化轉型”成效初顯。
工業“上網”驅動傳統產業提質增效
重慶工業以汽車和電子信息制造為支柱。前些年,兩大產業持續迅猛擴張,帶動重慶經濟高速增長。但近年來,隨著人力、原材料等要素成本攀升,資源環境承壓,加之產品結構不優、提檔艱難等制約,重慶傳統工業增長遭遇天花板,擁抱包括工業互聯網在內的智能化浪潮,成為企業新的發展方向,“數字化”驅動傳統產業提質增效取得明顯進展。
通過實施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9年重慶工業經濟“成績單”數據亮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2%,較上年提高5.7個百分點;工業投資增長8.8%,高于全國平均4.5個百分點;戰略性新興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1.6%。
擁抱工業互聯網,向智能化“要效率”,2019年重慶新增9500家企業“上云”,本地企業“上云”數累計達到4.7萬家。一大批企業見勢早、行動快,“上云上平臺”嘗到甜頭。
位于重慶市永川區的安第斯摩托車制造有限公司,今年初應用工業互聯網后,實現了生產方式躍升。“以前我們通過電話、傳真等向供應商下達訂單,費時還易出錯,‘上云’后供應鏈管理完全線上化,物料庫存明顯降低,節約了不少流動資金。200多個供應商也無須每月到廠對賬。”該公司總經理李春東說,疫情期間得益于平臺賦能組織供應鏈,復工復產也比同類企業順利得多,今年產值有望逆勢上揚。
在重慶港城工業園區的海爾滾筒洗衣機生產線,“5G+工業互聯網”更讓企業邁向“智慧制造”新階段:電子大屏上實時顯示各項數據,并協同原物料供應、倉儲物流等環節聯動,“車間大腦”能自主決策生產時序、產品種類和數量,效率、工藝實現“雙提升”。“改造后這條生產線生產效率提升40%以上,綜合測算下來兩三年即可收回前期投入的成本。”海爾數字科技有限公司西南區域總經理張津銘說。
集誠電子是一家集自主研發、生產、銷售于一體的專業汽車電子ODM企業,具有20多年生產汽車電子的歷史。借助忽米網的技術支撐,這家企業通過應用工業互聯網,如今整個生產線大為改觀。“一塊不大的主板,有時需要貼上上千個電子元器件,誤差更要控制在極小范圍內,原先生產效率大受制約。”公司負責人表示,現在通過工業互聯網的標識解析,不僅提高了準確率,更減少了2/3的時間。
在實現精益生產的同時,工業互聯網連接工業經濟全要素、全產業鏈,助力復工復產更具有天然優勢。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重慶不少制造業企業復工復產面臨物流不暢、原材料供應中斷等難題。為此,早些時候,重慶就已組織一批工業互聯網平臺為企業免費提供供應鏈管理、物資供需匹配等服務,有效推動了企業復工復產。
記者采訪了解到,今年疫情后,重慶各行業普遍遭遇“生存危機”,但與此同時,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趨勢也更加深入人心,重慶企業“上云上平臺”實現降本增效的愿望十分強烈。重慶樹根互聯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周致圓說,近期聯系其洽談“上云上平臺”的企業明顯增多。而在政府層面,重慶相關部門也著力引導鼓勵企業實施智能化改造,今年將打造培育10個有競爭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新增1萬家企業上云。
工業互聯網生態漸趨完備
智能化基礎夯實
推進數字化、智能化轉型,離不開互聯網技術的“硬核”支撐。作為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重慶擁有我國全部31個制造業大類行業門類,工業實力雄厚、門類繁多,工業互聯網應用場景異常豐富。加之近年來政府部門熱情擁抱智能化浪潮,為此,阿里飛象、智能云科等一大批工業互聯網平臺紛紛在渝布局,助力重慶實現“智能制造”,目前在工信部評選的十大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中,已有7家落戶重慶。
在重慶南岸區,當地與阿里云打造的飛象工業平臺,通過沉淀大量細分工業領域的解決方案,未來將服務4000家重慶企業。依托該平臺,重慶工業企業將形成智能設備互聯、智能計劃排產、智能生產協同、智能質量控制等多方面能力,從而實現向智能化轉型。
記者采訪了解到,隨著重慶企業成批量加快“上云上平臺”,由此也帶動工業互聯網平臺“入渝”后實現大發展。作為由海爾創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卡奧斯平臺進駐重慶一年間,已服務200余家企業“上云”,營收預計可達5000余萬元。
此外,基于雄厚的工業底蘊、豐富的應用場景,如今重慶本土各垂直細分行業也涌現出一批工業互聯網平臺:重慶建工建材物流有限公司主導搭建的公魚互聯網云平臺成為我國混凝土領域首家國家級工業互聯網示范項目;宗申集團孵化的忽米網整合工業資源,推動企業跨領域、跨區域協同……“目前重慶工
業互聯網生態體系漸趨完備,驅動重慶制造業邁向‘智能化’。”重慶市經信委副主任劉忠說。
在由重慶建工建材物流有限公司主導開發的公魚互聯平臺上,企業可運用AI機器視覺對混凝土進行質量初篩、在線集中采買砂石等大宗建材、在線下單“找車”、一鍵觸達供應鏈金融……由于以“數字化”手段破解了行業諸多痛點,這一平臺剛上線就大受歡迎,上線僅一年就擁有1400余家企業用戶,累計交易額達47億余元。
“一直以來,我們公司占據的市場份額雖然比較大,但后續增長乏力。為此,我們很早就探索數字化轉型,最后基于內部轉型的成果孵化出公魚互聯云平臺,為混凝土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提供數字化轉型與資源協同服務。”重慶建工建材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長張興禮說。
在著力培育、應用工業互聯網的同時,重慶還加快構建以網絡為基礎、平臺為關鍵、產業為支撐、安全為保障、應用為根本的工業互聯網生態體系。為形成規模和生態效應,重慶相關部門推動完善兩江數字經濟產業園、中國智谷(重慶)科技園、區塊鏈產業創新基地等平臺企業聚集載體,推動工業互聯網和工業數據資源向重點園區集聚。
近期,重慶工業互聯網應用普及更是邁出“加速度”。相關部門圍繞加快網絡、平臺、安全三類功能體系建設制定出今年重慶工業互聯網建設“任務清單”,涵蓋培育工業互聯網十大平臺、推動上萬家企業“上云”等。
工業互聯網應用普及仍存多重制約
近年來隨著生產要素成本上揚,加之自身生產性服務能力相對較薄弱,重慶不少企業對工業互聯網的需求不斷增強,應用工業互聯網具有緊迫性和必要性。但與此同時,隨著疫情及經濟下行預期的影響,一些中小企業生產經營出現困難,未來推進工業互聯網應用普及仍存多重制約。
首先,部分企業不會、不敢的問題凸顯。相關業內人士認為,重慶傳統工業比例大,數字化程度和生產效率均相對較低,伴隨要素成本上升、產能過剩等,亟須“上云上平臺”實現精益生產。但當前重慶一些企業對工業互聯網應用缺乏科學認識,要么消極應對,要么盲目引進設備和技術,需要相關部門科學引導。
其次,存資金難題。盡管重慶近兩年來工業新增投資相當比重都用于技術改造,但政府部門投入的資金無異于“杯水車薪”,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加重企業生產經營壓力,不少企業都反映后續技改存在資金難題。
第三,短期“性價比低”沖淡積極性。“短時段來看,一些企業應用工業互聯網、開展智能化改造后,節約的人工成本等相比前期投入的經費差距較大。”一位業內人士表示,這直接影響了部分企業擁抱工業互聯網的熱情。
最后,工業門類繁多呼喚行業企業積極參與構建平臺。多名業內人士表示,與消費互聯網“普適性”不同,工業互聯網平臺需基于具體場景、流程與痛點針對性制定數字化方案,重慶工業門類齊全、細分行業繁多,亟須引導鼓勵工業企業基于技術沉淀,主導或參與搭建本行業互聯網云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