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城市再上新臺階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 發布時間: 2020-05-06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日子里,許多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智能化技術的應用對百姓日常生活是多么重要:在火車站、飛機場等交通樞紐,利用紅外熱像儀只需一秒鐘就能完成旅客的體溫測量;穩定高速的網絡支持著遠程辦公,幾百人的會議也可以同時在線完成……將這些技術集合起來為城市生活服務,是智慧城市的力量所在。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抓好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而讓城市更聰明一些、更智慧一些,則是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面對疫情的考驗,許多在數字化上做得出色的城市,成為了樣本。例如浙江省杭州市率先推出的“健康碼”就是城市大腦的產物,為抗擊疫情提供了巨大幫助。

    也有一些地區,此前在數字化、智能化上布局慢了一步,當下則更有了緊迫感。有的地方在智慧城市建設上的“慢”,并不在于缺少基礎設施的搭建,而在于規劃思路的陳舊。比如不同部門間的數據信息平臺各自為政,無法互通,導致在抗擊疫情中難以聯合發力,或者做了許多重復性工作。有的城市對基層數據的收集管理不夠重視,比如對哪個社區有多少流動人口沒有細致地掌握,導致在抗疫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去挨家挨戶登記。但如果能通過統一的信息管理平臺,整合好這些數據,抗疫工作就會高效許多。

    七八年前,智慧城市的發展在國內還處于萌芽階段,許多嘗試并非盡善盡美。但隨著技術的高速發展,智慧城市的建設理應與日俱新。

    在理念上,要明確智慧城市的建設應“以人為本”,為便利百姓生活而服務。在實踐中,既要重視城市信息平臺的統一布局,減少數據流通成本,也要加強基層數據的采集,盡量掌握更全面的數據信息。在技術上,可以更多吸引企業參與,通過購買服務不斷吸納最新技術,加快技術更迭速率,始終站在科技發展的前沿。此外,城市還可以因地制宜地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借助5G、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改造原有的“老基建”,為完善智慧城市建設添翼。

    如果今后也能繼續完善城市各類信息化平臺建設,補齊短板,提升政府數據采集、資源整合共享以及公眾數字化應用的能力,那么戰疫過后,我們智慧城市的建設則可能迎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地方動態

    首屆數字全民國防教育高峰論壇在京舉行

    第四屆信息技術及應用創新人才發展交流大會暨中國信息協會第三屆信息技術服務業應用技能大賽頒獎典禮在京隆重召開

    2023(第五屆)中國電子政務安全大會在京成功召開

    中國信息協會首次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考試在黑龍江省舉行

    • 協會要聞
    • 通知公告
    初爱视频教程完整版免费观看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