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團購主打“熟人經濟”會否成電商深耕線下入口
最近,新電商平臺拼多多推出微信小程序“快團團”,這個線下團購工具協助商家收集社區居民物資需求,完成在線下單。上線不久,已服務超過1萬個社區。在消費市場逐漸回歸常態的當下,社區團購這種“熟人經濟”能否成為好的商業模式?
浦東新區尚海酈景小區的居民最期待每周三社區團購活動。當天下午,“團長”才揭曉一周的消費主題,有時是牛肉、豬肉,有時是海鮮,還有手工包子、私房粽子等,每次都有驚喜。
運籌這件事的“團長”是小區的熱心居民陳耕。半年前,他嘗試給大家創造福利,業主群里做生鮮生意的“水哥”也想為社區做點事,兩人一拍即合,組織團購直供業主。陳耕在小區內物色更多信得過的供應商。疫情前,每兩周團購一次,疫情發生后,居民需求增加,團購增加到每周一至兩次。“每周群里消費額基本都有八萬多元,少的也有五六萬,一共搞了三四十場。”“牽頭搞團購很有趣,也很吃力。”陳耕說,“快團團”推出后,團長直接通過小程序上線商品,加圖片、描述分享到群里,大家直接點擊參團,平臺上付費,貨到了,小程序馬上發通知,流程順暢很多。
疫情之下,社區消費能量一下子被激發。“快團團”項目負責人透露,自疫情發生以來,已服務全國超過10000個社區的周邊商家,為社區消費者提供生鮮、日用等集中團購服務。阿里也已投資社區團購企業“十薈團”,京東成立“社區團購聯盟”,鄰鄰壹、你我您、松鼠拼拼、蟲媽鄰里團等平臺相繼興起并壯大。
不同于其他電商業務,社區團購更像熟人間交易。比如,一直給尚海酈景社區居民供貨的“水哥”,覺得這種從工廠直接進消費者家門的銷售方式雖薄利,但減少了商務成本。于是,他注冊品牌“水哥鄰里團”,準備在其他小區復制推廣這種模式。“做成這件事的核心,在于要有一個能讓社區居民信任、愿意為大家服務的人來統籌各個環節。”陳耕覺得自己像個“無形的超市”。在這個鏈條中,團長是核心“銷售”,他能左右訂單量和交易額,甚至直接影響平臺發展。有些團購平臺會專門招募團長,選擇專職帶孩子的寶媽、經常做居民生意的社區小店老板和微商等。
一些團購平臺近期做過調研,疫情讓商戶開不了業,居民出不了門,供需傳遞被阻斷,社區團購群更活躍。但熟人社群在運營上也有諸多問題,群團購中常會出現漏收款和誤計的情況,有的群里平均每天會產生15%左右的退款訂單,甚至出現一些“三無產品”。
靠鄰里情感紐帶建立的信任,一旦出現問題,就會是崩塌式的危機。業內人士指出,目前,社區團購還處于較為粗放的階段,未來或許可成為電商深耕線下市場的重要入口。介入這一領域的電商平臺,應特別關注危機和糾紛的處理機制。(記者 欒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