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統布局數據基礎設施建設
    來源: 經濟日報 作者: 發布時間: 2025-05-23

    前不久發布的《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4年)》顯示,2024年我國數據年產量已達41.06澤字節,同比增長25%,算力總規模達到每秒280百億億次浮點運算,累計建成5G基站超425萬座,穩居全球首位。這反映出數據資源的爆炸式增長和對算力能力的巨大需求。數據基礎設施是支撐數據采集、傳輸、加工、流通、利用、運營和安全服務的一類新型基礎設施。隨著數據成為新的關鍵生產要素,數據基礎設施正成為推動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和建設全國一體化數據市場的重要力量。

    一直以來,我國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推進,正加速走向系統布局。依托“東數西算”工程,全國在用算力中心機架總規模超過830萬標準機架,有效承載人工智能、大模型等高密度算力需求。統計顯示,已有243個地方建立省級和地市級公共數據開放平臺,開放超37萬個有效數據集,為政務服務、城市治理、產業升級提供有力支撐。數據流通機制也不斷完善,2024年全國數據交易規模突破1600億元,形成“數據能流動、價值能釋放”的良性格局。地方實踐方面,貴州貴安新區打造全國領先的“數據之谷”,2025年服務器將達400萬臺;浙江省率先出臺數據資產確認標準,推進布局數據要素市場。這些成果表明,數據基礎設施正從傳統的“支撐性工程”拓展為兼具“引領性價值”的戰略資源,成為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堅實底座。

    盡管進展顯著,但數據基礎設施的體系化推進仍面臨一些短板。例如,協同調度能力不足、標準體系不統一,導致平臺間互聯互通不暢,易形成“數據孤島”和重復建設問題;高質量數據集供給不足,融合加工能力薄弱,難以支撐多元化智能化應用;等等。未來,要因地制宜,多措并舉。

    加快建立全國統一的數據基礎設施空間布局和建設規范體系。在“東數西算”框架下,進一步明確樞紐節點與數據中心的功能定位,推動算力資源在具備能源、環境和網絡條件的區域有序分布。同步推進統一的數據目錄標識、身份認證、數據接口、算力接入協議等基礎標準建設,打通系統壁壘,提升系統互聯互通與服務協同能力。鼓勵地方因地制宜、基于資源稟賦探索差異化路徑,逐步形成“全國一張網、多級協同管”的運行格局,實現資源最優配置與互補共建。

    提升高質量數據供給能力與智能應用支撐水平。健全高質量數據資源建設機制,鼓勵行業主管部門牽頭組織關鍵領域數據共建共享,支持重點行業、區域、高校和龍頭企業聯合建設“行業數據實驗室”,提升數據結構化、標準化和復用能力。推動建設一體化數據加工平臺,強化數據清洗、標注、脫敏、治理等基礎能力,降低大模型訓練與應用開發門檻。

    完善數據基礎設施全生命周期安全保障體系。加快制定并推廣與數據基礎設施安全技術相關的指南等國家級標準和技術規范,明確數據采集、存儲、傳輸、加工、使用、銷毀各環節的安全要求與評估指標。支持隱私計算、區塊鏈、多方安全計算、智能合約等關鍵技術部署,推動“可用不可見”“可溯可審”的數據使用安全環境建設。鼓勵建設區域級數據安全運營平臺、大模型安全防控平臺和算力節點安全預警系統,支持中小企業部署低門檻一體化安全管理終端,提升整體安全韌性與公眾信任。(作者:譚睿鵬 )


    地方動態

    第四次數據標注產業供需對接會暨央企走進國家數據標注基地(保定)舉行

    算力與綠電協同:中金數據烏蘭察布打造中國源網荷儲一體化零碳算力標桿

    2025數據服務業發展研討會在京召開

    A股產業互聯網平臺公司高質量發展研討會在京成功舉辦

    • 協會要聞
    • 通知公告
    初爱视频教程完整版免费观看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