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漢權:以深入推進供需雙側改革適應新形勢新要求
    來源: 中國經濟時報 作者: 發布時間: 2025-05-09

    4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主持召開部分省區市“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適應形勢變化,把握戰略重點,科學謀劃好“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4月27日,國家發展規劃法草案首次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

    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十五五”時期中國如何堅持以深化改革促進高質量發展?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黃漢權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十五五”時期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適應國際國內新形勢,在持續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同時,同步推進需求側改革,并將提振消費和提高投資效益作為改革的重點,充分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關注各項改革措施的協同性,為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保駕護航。

    “十五五”時期我國面臨的外部環境將發生重大變化

    中國經濟時報:近期國際貿易摩擦加劇,全球經濟增長面臨挑戰,“十五五”時期的改革如何適應新形勢?

    黃漢權: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部署了300多項改革任務,描繪出未來五年的改革圖景,我們要依據新形勢,進一步細化實化改革方案,出臺讓人民群眾可感可及、受益多的改革舉措。

    “十五五”時期我國面臨的外部環境將發生重大變化。近期美國對世界各國出臺高關稅政策,一些國家采取反制措施,“關稅戰”陰云籠罩世界,將重構世界經貿格局。我國要充分考慮國際形勢的新變化,謀劃推進適應新形勢新變化的改革措施。要看到雖然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不會改變,但世界各國都將更加追求經濟安全和產業鏈供應鏈韌性,這些舉措會影響全球的貿易投資,當然也會影響中國。作為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我國外貿出口“十五五”期間面臨的不確定性加大,為了對沖外部風險挑戰,需要以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為重點,抓好相關改革。

    首先,要通過提振消費、擴大內需,推動經濟增長方式向消費主導、內需驅動轉變,更好地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確保經濟運行穩定和高質量發展。具體措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推動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實質性成效,不斷壯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著力提高中低收入群體收入水平;深入推進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穩步提高全社會保障水平,特別是提高中低收入群體的養老保障、醫療保險和失業救助水平,解決居民消費的后顧之憂;深入推進財稅金融體制改革,調整優化央地財權和事權關系,推動稅收制度從過度鼓勵生產向更加激勵消費轉變,充分調動地方政府促消費、擴內需的積極性;金融政策要關注如何更有利于釋放消費需求,加大對消費貸款的支持和鼓勵,推動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助力老百姓財富穩定增長。

    其次,要深入推進投融資領域的改革,提高投資效益,激發各類經營主體發展動力活力。主要包括深入推進市場準入制度改革,通過改革為民營經濟發展營造更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推動基礎設施領域競爭性環節對民營資本的開放,將近期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營經濟促進法》落到實處。穩步擴大電信、醫療、文化等服務領域對外開放,吸引外資更多投向服務業。

    “十五五”時期要加強改革的協同性

    中國經濟時報:改革進入深水區,各項改革措施的協同尤為重要,“十五五”時期如何加強改革的協同性?

    黃漢權:“十五五”時期各地方各部門要嚴格按照中央確定的時間表完成相關的改革任務,改革的協同性非常重要。首先,各地方各部門都要敢于擔當、主動作為、善于作為,認真扎實推進相關改革措施;其次,改革方案的設計要做到務實管用,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結合,對標對表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要求,緊盯問題矛盾,破解堵點卡點,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次,改革要注重統籌協調,關注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調性,每項改革都要與整體改革、與其他改革措施相互配合、相互協調、相得益彰,而不是相互沖突,乃至相互掣肘。為達到上述目標,要求地方和部門摒棄“一畝三分地”的狹隘觀念,把地方和部門的改革放在全國改革大局中考慮。以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為例,各地方要絕對服從中央的部署,堅決取消有悖于市場公平競爭的各種不合理的優惠政策和不合規的招商引資行為。

    另外還要看到,當前推進改革面臨的環境和改革開放初期相比已經明顯不同。改革開放初期,廣大人民群眾的資產和財富存量不多。改革開放后,經過四十多年經濟快速發展,城鄉居民財富不斷積累。而當前的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深入推進改革涉及調整利益格局。在這種情況下,如何統籌協調各項改革措施顯得尤為重要,這樣才能做到使改革的總收益大于總成本。對于利益受損者,要建立合理的補償機制,確保他們不會因此而反對改革。

    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

    中國經濟時報: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中,如何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

    黃漢權: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要求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關鍵是抓住改革的“牛鼻子”,推進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改革舉措,特別是要加快推進重點領域標志性改革措施落地見效。

    第一,高質量發展需要激發經營主體的內生發展動力活力。如何更大力度、更加有效地激發經營主體的動力活力是經濟體制改革的關鍵點。對于國有企業,要通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使國有企業更加聚焦關系國計民生、國家重大戰略和國家安全的領域,發揮國有企業的戰略性、引領性作用,同時激勵國有企業加大創新力度,發揮其在創新中的積極作用,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對于民營企業,要通過改革破除制約民營企業發展的制度壁壘,幫助解決民營企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改變民營企業投資意愿低迷的狀況;對外資企業,既要充分認識到外資企業是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支撐,也要充分認識到當前情況下穩外貿穩外資的迫切重要性,要通過改革吸引更多外資企業投資中國、深耕中國、贏在中國。

    第二,加快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相關改革,在更大范圍內促進商品要素高效順暢流動,提升資源配置效率,讓資源流向更高效和更有競爭力的領域,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動力。

    第三,完善市場經濟基礎性制度。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性制度,既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效運行的基本保障,也是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要求。要認識到產權和信用是交易的基礎,信用制度完善和商品要素產權清晰是市場交易順利進行的前提條件。同時,市場準入是經營主體生產經營的第一步,公平競爭是市場經濟的核心。要將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制度改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改革要為中國式現代化保駕護航

    中國經濟時報:“十五五”時期是邁向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的改革如何為中國式現代化保駕護航?

    黃漢權: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緊扣中國式現代化的主題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十五五”時期的改革要為中國式現代化保駕護航,需要關注以下四個方面。

    首先,在高質量發展上,要圍繞加快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新質生產力是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要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強新領域新賽道制度供給,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讓新種子盡快發芽;完善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政策和治理體系,引導新興產業健康有序發展,讓新苗加快成長為大樹;提升國家標準,引領傳統產業優化升級,讓老樹繼續發新芽。

    其次,在擴大內需上,要在制約提振消費、擴大內需的體制機制障礙方面深化改革。當前我國經濟面臨的突出矛盾是內需不足,“十五五”期間既要深化供給側改革,也要圍繞建立完善的內需體系,推進需求側改革。供給側改革重點是適應需求變化,向人民群眾提供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形成供給創造需求的格局;需求側改革是圍繞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內需推進相關改革,形成需求牽引供給的格局。

    再次,在綠色發展上,要圍繞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深化改革,包括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發展綠色低碳經濟、推進能源轉型等,最終目的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最后,在城鄉區域發展上,要圍繞統籌推進區域城鄉協調發展深化改革。城鄉區域協調是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對農村和欠發達地區而言,既要加大中央財政轉移支付等外部支持力度,更要通過激發內生發展活力動力,加快農村和欠發達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確保這些地區和全國一道實現現代化。


    地方動態

    第四次數據標注產業供需對接會暨央企走進國家數據標注基地(保定)舉行

    算力與綠電協同:中金數據烏蘭察布打造中國源網荷儲一體化零碳算力標桿

    2025數據服務業發展研討會在京召開

    A股產業互聯網平臺公司高質量發展研討會在京成功舉辦

    • 協會要聞
    • 通知公告
    初爱视频教程完整版免费观看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