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顧!全國兩會這些“科技關鍵詞”
    來源: 人民政協網 作者: 發布時間: 2025-03-21

    黨的二十大提出到2035年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成科技強國的戰略目標。2024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大會上發出建設科技強國的總動員。

    回首過去一年,我國科技創新成果豐碩,創新能力實現新跨越。集成電路領域不斷突破技術瓶頸,人工智能飛速發展,量子科技持續探索前沿,均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新成果;“嫦娥六號”成功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采樣返回,讓中國在深空探測領域邁向新高度,“夢想”號大洋鉆探船建成入列,開啟深海探索新篇章;科技創新的蓬勃活力在經濟數據中得以直觀展現,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今年的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不僅對我國科技領域一年來取得的成績進行了高度概括,也對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出部署。全國兩會期間,基礎研究、科技人才、“人工智能﹢”等議題熱度高漲,成為政協委員們熱議的焦點。

    》》》關鍵詞: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前沿性、顛覆性技術研發,加快組織實施和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項目。優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布局,推進科研院所改革,探索國家實驗室新型科研組織模式,增強國際和區域科技創新中心輻射帶動能力。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李陟表示,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要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前沿性、顛覆性技術研發。某些關鍵領域在達到自主可控的層級后,進一步布局重大科技項目,發揮科技龍頭企業牽引作用,吸納聚集相關領域優質資源,實現核心技術的規模化推廣應用和閉環迭代運行,促進核心技術的進一步突破。

    作為中國鐵道研究院首席研究員,全國政協委員趙紅衛表示,科研工作要以國家重大需求為牽引,擺脫路徑依賴,跳出舒適圈。“以我所在的鐵道領域來說,既要提高高鐵列車的速度,也要降低列車行駛中的噪聲,還要保證整車重量不增加,在看似相互矛盾的科研指標之間尋找研發的平衡點。這需要營造寬容的科研生態環境,讓科研人員大膽假設、精心鉆研、小心求證,共同尋找技術路徑。”趙紅衛說。

    全國政協委員、藍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周群飛表示,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對企業來說,創新不僅僅是技術上的研發突破,也是制度設計和管理方式的革新。營造良好的科技創新環境,一方面要讓專業人做專業事,另一方面要加強企業內科研、市場等多部門緊密合作,加快科研成果轉化。

    周群飛建議進一步營造良好法治環境,特別是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進一步激發企業科技創新活力,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關鍵詞:基礎研究

    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推動科技支出向基礎研究傾斜,完善競爭性支持和穩定支持相結合的投入機制,提高基礎研究組織化程度。

    全國政協委員、科技部原副部長李萌表示,要堅持長期主義布局基礎研究,開辟新質生產力的源頭活水。基礎研究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機關,沒有科技進步就不會有未來產業和新興產業。

    “黨的十八大以來是我國基礎研究能力水平提高最快的時期,重要原因就是始終圍繞‘四個面向’長期展開基礎研究。要支持具備條件的地方和企業突出產業需求布局基礎研究,突出原創思維,鼓勵自由探索,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并進行創造性轉化。”李萌表示。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丁洪表示,在全球科技競爭日益激烈的“深水區”,基礎研究人才是突破“卡脖子”技術的尖兵,更是開拓新質生產力賽道的先鋒。建議相關部門持續加大力度關注青年基礎研究人才培養,推進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探索,打造頂尖人才匯聚“蓄水池”,讓源源不斷的原創成果成為驅動新質生產力的強勁引擎,為國家科技事業發展添磚加瓦。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張鳳認為,世界科技強國必然具備強大的基礎研究體系,能夠通過長期持續的創新投入,在前沿領域率先突破,為產業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科技動力。加強基礎研究是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重大任務。我國基礎研究在前沿熱度、增長速度方面與美國的差距顯著縮小,但與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目標相比,還存在諸多短板弱項。

    張鳳建議,面向未來,加強有組織的基礎研究,統籌重大科技項目布局,構建目標導向與自由探索相互促進的基礎研究任務部署機制;統籌重大創新平臺布局,疏通創新鏈條,構建良好科技創新生態;構建多元化基礎研究投入方式,支持創新型領軍企業加強基礎研究。

    》》》關鍵詞:人工智能+

    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將數字技術與制造優勢、市場優勢更好結合起來,支持大模型廣泛應用,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手機和電腦、智能機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終端以及智能制造裝備。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演進,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廣度和深度改變生產生活方式,對全球經濟社會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產生深遠影響。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余曉暉表示,5G、AI等新興數字技術支撐形成了數據采集、傳輸、分析、優化的智能決策閉環,為制造業帶來了更廣泛感知、精準決策、動態優化和自主決策等核心能力。

    “要加大人工智能在制造業等重要行業應用部署,加快擴展覆蓋范圍和應用深度,形成人工智能賦能生產力提升需求、高價值應用場景和行業數據沉淀,牽引人工智能更快創新突破的螺旋式發展格局。同時,要超前謀劃應對人工智能應用帶來的就業沖擊、數據壟斷、安全倫理等新問題新風險,提升經濟社會對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的包容性。”余曉暉說。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張云泉則建議,未來應加快推進大模型產業落地。放寬應用準入,特別是在無人駕駛、生物醫藥、材料設計、高端制造等AI典型領域,開展行業試點,推動應用示范與推廣。同時,加強頂層設計,營造寬松環境,以規模化應用反哺技術提升,激發新需求、培育新優勢。

    “近年來人工智能受到普遍關注,全國政協圍繞人工智能開展了大量工作,我也參加了遠程協商會和有關調研。過去一年,我作了幾十場報告,到6省市開展調研,也考察了各地人工智能產業布局情況,感到各地發展人工智能產業的愿望非常強烈,也加深了對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理解。我將會在加強產業人才基礎優勢和人工智能發展趨勢相結合方面,持續建言獻策。”全國政協委員、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朱松純表示。

    》》》關鍵詞:青年科技人才

    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民盟、民進、教育界委員時強調,強化教育對科技和人才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形成人才輩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生動局面。

    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也指出,全面提高人才隊伍質量。大力支持、大膽使用青年科技人才。深化人才分類評價改革和科教界“帽子”治理,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鼓勵各類人才潛心鉆研、厚積薄發。

    “我國在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能否實現的關鍵。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科技創新歸根到底靠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和國家建設需要的人才,是教育發展的重要目標,也是衡量教育成效的重要標準。”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景虹說。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任詠華表示,為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全面提高人才隊伍質量,建議實行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同時以科技創新需求為牽引,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打造開放融合的創新生態和長期穩定的科研環境,形成人才競爭優勢。

    全國政協委員、大連理工大學教授陸安慧提到了人才評價機制中的“帽子”問題,在他看來,這是當前科研領域的熱門話題,“帽子”太重,一些人才項目與科研資源、個人待遇緊密關聯,建議通過深化人才培養和激發科技創新活力,通過政策引導,支持人才在科研界、產業界自由流動,實現資源優化配置,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中國科技實力的提升,靠的是各類人才。人才是第一資源,是實現科技自立自強,關鍵中的關鍵。這個春天的盛會,必將激發全社會創新創造活力。”全國政協委員曲偉表示。



    地方動態

    中國信息協會會長王金平赴日照開展產業互聯網專題調研

    第四次數據標注產業供需對接會暨央企走進國家數據標注基地(保定)舉行

    算力與綠電協同:中金數據烏蘭察布打造中國源網荷儲一體化零碳算力標桿

    2025數據服務業發展研討會在京召開

    • 協會要聞
    • 通知公告
    初爱视频教程完整版免费观看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