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城市:走向城市全域數字化轉型
    來源: 《軟件和集成電路》雜志 作者: 發布時間: 2024-09-04

    2024年4月,國家數據局發布了《深化智慧城市發展推進城市全域數字化轉型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此時,距離國家發改委等八部門印發《關于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已有十年。回顧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的歷程,經歷幾起幾落,已經形成了包括一網統管、一網通辦、一網協同等在內的數字政府基本模式,也大大推進了數據開放、公眾參與理念的落地。但其在市場化、可運營方面,一直差強人意。“城市≠政府”,如果不重新全面認識“城市”這個概念,只將其理解為直接買單的政府,是不可能真正完成“智慧城市”建設目標的。本文將針對《指導意見》中關于智慧城市的幾個關鍵性認知進行簡要分析。

    在2014年印發的《關于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中,第一條就是“科學制定智慧城市建設頂層設計”,但我們看到的頂層設計往往還是一本數字政府的技術方案。到底什么是“頂層”?個人認為,其本質是站在什么高度理解“城市”這一概念。

    《指導意見》提出,“城市作為國家經濟發展、社會治理、公共服務的單元,是推進數字中國建設的綜合載體”。從這個角度看,城市是整個人類文明的載體,更是所有新質生產力的載體。

    “著力夯實城市全域數字化轉型基礎,著力推進城市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全域數字化轉型,著力構建數字化轉型可持續發展生態……”“因地制宜發展新興數字產業,加強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先進計算、未來網絡、衛星遙感、三維建模等關鍵數字技術在城市場景中集成應用……”《指導意見》中的這些表述,都在反復強調,要把智慧城市理解為整個社會經濟系統的新形態。這是一個很好的概念,可以從整體上闡述數字技術作用于物理空間和社會空間以后,呈現出來的新文明形態。

    基于相似的理解,馬斯克正在把人工智能、自動駕駛、人形機器人、可再生能源、儲能、航天、天基互聯網等技術整合,表面上致力于星際探索,實際上是在儲備未來城市建設的技術體系。無獨有偶,美國宇航局前局長詹姆斯·韋伯也曾提出,“假如目前技術能夠解決宇航員在惡劣太空環境中所遇到的飲水、空氣、排污處理等復雜生存問題,這些技術創新將對城市建設具有借鑒意義和實用價值。”

    復雜系統

    城市是一個開放的復雜系統,各子系統既有其自身的特殊規律,也與其他子系統發生著廣泛且深刻的相互作用,并表現出復雜系統的非線性、涌現、自發秩序、適應、反饋循環等特征。雖然由IBM、CISCO創造的將智慧城市分解成若干子系統的還原論方法有其價值,但僅止步于此遠遠不夠,這也是《指導意見》中反復提到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的原因—“整體性重塑智慧城市技術架構、系統性變革城市管理流程、一體化推動產城深度融合”。

    人工智能深度融入城市后,城市基礎設施和服務管理將從自動化向自主化演進,人工智能即將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人類控制城市的運行,這在人類文明史上是史無前例的。在高頻、高維數據的輔助下,人工智能已經開始處理城市的復雜系統問題,城市與區域的治理將呈現新面貌,會更加高效和扁平。任何國家掌握了這種能力與先機,都將極大地促進經濟增長和社會創新,有效提高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水平。對城市這個開放復雜的系統,若我們仍以常規的信息物理系統方法去理解和控制,可能會造成災難性的后果。目前,相關行業對此在理論和實踐層面都缺乏必要的積累,我們需要創造全面、綜合的新方法論。

    數據驅動

    《指導意見》提出,“充分發揮城市海量數據、巨大市場優勢,發揮數據要素協同優化、復用增效、融合創新作用,打造實戰中管用、基層干部愛用、群眾感到好用的典型場景,不斷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打造城市發展新動能。”

    “城市的本質是通過設施與服務的集中供給,解決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如果說工業時代我們通過發明和生產更多的產品、創造更多的城市空間來滿足增長的大眾需求,在信息時代,我們則要通過數據和計算更加高效地連接供需雙方,實現更精準的匹配,使有限的存量資源發揮更大的效能。這就是基于數據要素實現城市系統協同優化的基本機制。

    能夠描述人口流動、設施使用、服務需求等動態信息的城市數據,是開展高頻度、高維度城市治理的必要支撐。它提供的不是宏觀匯總的信息或者截面片段信息,而是通過對城市中各種“流”和“場”的運行情況的描述,幫助我們精準識別和調控城市“人流—設施—資源—空間”的動態耦合關系,從而實現對城市復雜系統及時、全面的治理響應。

    在大模型時代,數據的用途和意義正發生變化,數據對于智慧城市建設與運營的價值與日俱增。作為大模型訓練的基礎,包括文字、圖像、聲音、視頻在內的各種模態數據已經能被人工智能理解。一些之前僅在細分領域發揮作用的數據,突然有了更大的戰略性價值。無論是數據采集、模型訓練還是數據開放,都需要重新認識各類數據的價值。例如,城市空間的三維數據之前只是被用來描述和管理物理空間,而這些珍貴的三維空間語料,同時也是3D大模型的基礎,如果像以往一樣采集之后就束之高閣或者僅作為空間底圖,就顯然是浪費了。政府和公共機構,應當重新理解和評估數據價值與數據開放的范圍和策略,以促進各類城市大模型發展,真正實現數據要素協同優化、復用增效、融合創新。(未完待續,請見下篇  作者:騰訊研究院 王鵬

    《軟件和集成電路》雜志2024年8月刊


    地方動態

    第四次數據標注產業供需對接會暨央企走進國家數據標注基地(保定)舉行

    算力與綠電協同:中金數據烏蘭察布打造中國源網荷儲一體化零碳算力標桿

    2025數據服務業發展研討會在京召開

    A股產業互聯網平臺公司高質量發展研討會在京成功舉辦

    • 協會要聞
    • 通知公告
    初爱视频教程完整版免费观看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