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信息中心發布報告:公共云是破解算力“供不上、用不起”問題的關鍵抓手
    來源: 科技日報 作者: 發布時間: 2024-04-02

    日前,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產業發展部暨智慧城市發展研究中心在京舉辦“人工智能+”時代公共云發展路徑與模式研究專家研討會,會上發布了《“人工智能+”時代公共云發展模式與路徑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報告》闡述了公共云的概念內涵及其對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在分析我國公共云當前發展態勢與面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人工智能+”時代公共云發展的典型模式、模式要求、技術服務架構和健康長效發展路徑。

    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產業發展部主任單志廣介紹,公共云是大范圍內共享聚合各種算力,通過在線的模式來為用戶提供簡單易用且近乎無限的通用算力。具體來看,公共云有利于推動全行業數字化轉型,已經成為人工智能時代的數字化發展的戰略抉擇、解決全球算力瓶頸的一個核心手段,可以有效緩解人工智能熱潮帶來的算力緊缺。

    “從國際上來看,公共云已經成為國際領先的大模型發展的支撐。現在全球領先的基礎大模型需要調用至少萬卡GPU集群,都選擇公共云的部署方式來進行訓練。”單志廣談到,人工智能時代是全方位的技術體系競爭,大模型發展帶來AI算力的指數級增長,也帶來電力需求的指數級增長。據測算,AI所消耗的計算資源每3到4個月就會翻一倍。公共云對高性能計算資源進行池化管理,能夠實現算力的普惠,也能夠實現我國算力供給能力的邊界突破。

    《報告》指出,2024年我國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開展‘人工智能+’行動,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建立適應“人工智能+”時代的高質量算力服務體系迫在眉睫。公共云是破解我國“人工智能+”時代算力“供不上、用不起”瓶頸問題的重要抓手。公共云具有大規模集群管理能力,能以資源利用效率最大化的方式,幫助提升我國算力供給能力,并通過規模經濟效應推動算力門檻降低,讓更多的用戶享受普適普惠的算力服務。

    《報告》指出,算力服務最經濟的方式是將算力集中在云廠商手中,以公共云模式提供算力服務。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公共云市場在總體規模、發展速度、全球市場份額等方面仍然存在較大差距。美國亞馬遜、微軟和谷歌三大科技巨頭云計算業務占據了近70%的市場份額,算力資源集中。私有云和專屬云過多,會導致我國算力產業和軟件服務業碎片化,對未來人工智能產業、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發展都將造成一定阻礙。

    《報告》顯示,近年來我國算力總規模高速增長,但算力資源未能實現充分利用。2018—2022年,我國在用數據中心機架總規模年均增速超過30%,但2022年上架率僅為58%,低于全球平均水平(60%)和歐美發達國家平均水平(65%)。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專屬云建設比例高,開放不充分的算力服務市場導致算力供給浪費。從使用效率看,公共云CPU利用效率可以達到40%,而專屬云部署的CPU使用效率通常為5%—10%。2022年,我國以公共云形式提供服務的算力占比僅為28%,小規模、分散運營的傳統機房普遍存在,難以形成統一的公共云服務市場,缺乏可持續發展的競爭力。

    為此,《報告》建議,我國公共云發展應采用市場化供給、規模化經營、專業化運營、生態化發展的模式,破解算力產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資源易閑置、使用成本高等問題。《報告》進一步提出了公共云三大發展路徑:需求導向,完善服務生態優化服務供給;應用為王,強化公共云服務效能升級;統籌銜接,推動集約化高效化發展。同時,算力基礎設施建設中給予網絡直連、能耗、土地、稅收等方面政策傾斜;鼓勵財政資金購買公共云服務,將企業購買云服務納入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稅收優惠;將基于云計算構建的數字產品與服務納入資產入表范圍。

    會議由單志廣主持,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鄭緯民,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理事長聞庫,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所長何寶宏,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李建欣,北京科技大學智能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賀威等專家出席研討。(作者: 崔爽 


    地方動態

    第四次數據標注產業供需對接會暨央企走進國家數據標注基地(保定)舉行

    算力與綠電協同:中金數據烏蘭察布打造中國源網荷儲一體化零碳算力標桿

    2025數據服務業發展研討會在京召開

    A股產業互聯網平臺公司高質量發展研討會在京成功舉辦

    • 協會要聞
    • 通知公告
    初爱视频教程完整版免费观看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