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網3月25日電 《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深入實施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做強做優主業,增強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競爭力。在新質生產力理論的指引下,國企也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針對如何通過國企改革創新更好地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中國人民大學中國企業創新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人民大學國企改革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數字經濟產業創新研究院院長姚建明教授在接受本網記者采訪時指出:持續推進國企數字化轉型是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途徑。
姚建明談到,創新引領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充分發揮創新主導作用,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促進社會生產力實現新的躍升。在新質生產力理論的指引下,各領域都在認真規劃未來的發展路徑。國務院國資委在落實全國兩會精神的專題會上表示,將研究更加有效管用的舉措,把發展新質生產力同做強做優主業、提高經營業績考核導向性精準性、調動企業領導和科技人才積極性等重點工作緊密結合起來,確保同向發力、形成合力。可以看出,創新引領在未來國企改革發展中仍然是需要考慮的頭等大事,但如何理解創新引領直接關系著未來國企發展的方向與路徑。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中,通過創新引領實際上是要實現生產力三個要素的躍升,即勞動者躍升為更高素質的勞動者、勞動資料躍升為更高技術含量的勞動資料、勞動對象躍升為更廣范圍的勞動對象,進而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因此,發展新質生產力絕不是限定在某些特定產業領域的,比如當前關注較多的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如量子技術、生命科學等),而是要通過創新引領來改造所有的行業領域,包括傳統行業在內。這是未來國企改革發展應該關注的重要問題,因為一方面國企是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未來產業的重要支撐,另一方面國企也是傳統行業改革和發展的重陣。
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明確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種模式。各地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根據本地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因此,國企改革一定要把發展新質生產力同做強做優主業關聯起來,絕不是要放棄主業全部轉到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上。
姚建明談到,國有企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力量,國企的屬性決定了其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引領國家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戰略作用。國企在能源、電力、鋼鐵、交通、電信、國防等等保障國計民生的各行業領域都有著支撐性作用,同時也承擔著公共產品生產、重大工程項目建設、國家科技創新等重要職責,而且還肩負著優化產業結構、引領經濟發展、帶動其他所有制經濟健康發展的重任。因此,國企的改革創新和發展新質生產力,除了要探索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布局之外,還需要重點從傳統行業領域的改造升級入手來進行探討。
近年來,在黨和國家發展數字經濟、建設數字中國的重要戰略引領下,各行各業都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國企的數字化轉型也在不斷推進并且取得了顯著成果。同時,支撐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正在不斷增強。工信部數據顯示,2023年前十個月,以云計算、大數據等為主的新興業務實現收入3012億元,同比增長20.5%;“5G+工業互聯網”在建項目數超8000個,5G應用已融入67個國民經濟大類等等,這為各行業的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帶來了重要的要素支撐。因此,在新時代的新征程中,如何持續推進國企數字化轉型是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途徑。2024年3月5日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深入推進數字經濟創新發展。制定支持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政策,積極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促進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研發應用,開展‘人工智能+’行動,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實施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加快工業互聯網規模化應用,推進服務業數字化,建設智慧城市、數字鄉村。健全數據基礎制度,大力推動數據開發開放和流通使用。適度超前建設數字基礎設施,加快形成全國一體化算力體系。”
可以看出,數字經濟發展是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和引擎。在國企改革發展過程中,一定要把數字化轉型這一抓手做實,通過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等的創新引領賦能和改造生產力中的三要素,使得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都得到質的躍升,實現產業發展的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這一方面給國企改革創新帶來了挑戰,但也帶來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和令人可期的未來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