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支付手段與支付方式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抓手,是數字化經濟時代的“新基建”,是暢通產業各方的“毛細血管”。
在農村金融領域,存在支付基礎設施較薄弱、信貸支持農業生產力度不足等短板,難以充分滿足農民生產生活的需要。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中國證監會、財政部、農業農村部聯合發布的《關于金融支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指導意見》強調,優化和美鄉村建設和城鄉融合發展金融服務,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務水平,改善縣域消費金融服務。
如何運用金融科技手段切實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讓金融機構更好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支付力量?近年來,以中國銀聯為代表的金融機構緊盯農村急難愁盼問題,實施一系列便民助農措施促進鄉村振興。
在有“中國蔬菜之鄉”之稱的山東省壽光市,種植戶主要依賴近1500家分散的合作社進行銷售。“過去,合作社與菜農間的記賬方式主要為手工記賬,資金結算則以現金為主,存在著收購業務繁瑣、菜款結算不及時、交易對賬困難等痛點。”一蔬菜合作社經理表示,銷售環節一度遭遇“瓶頸”,隨著“農產品收購平臺”的上線,有力化解了蔬菜合作社記賬對賬、資金結算等難題,實現了農戶菜款實時到賬。
“目前,‘農產品收購平臺’已經惠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商戶1300余戶,依托云閃付綁定種植農戶6.91萬戶,覆蓋率達98%,實現交易筆數40余萬筆,交易金額近80億元。”中國銀聯相關負責人表示。
受益于金融助力的不止在農業生產端。在消費端,金融同樣賦能多地政府發放消費券,助燃經濟增長“引擎”。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激發有潛能的消費”。消費是社會生產的最終一環,是經濟運行的“穩定器”,是經濟增長的“主引擎”。
“除了汽車券、家電券,每次有餐飲券、百貨券活動,我都在中國銀聯‘云閃付’APP上搶,真的便宜不少。”陜西省渭南市的周女士對消費券種類多、優惠力度大給生活帶來的實惠很是滿意
據介紹,2023年,中國銀聯已支持300余個省市區(縣)城市發放政府消費券,引入政府資金86億元,帶動消費金額超400億元,有效拉動了消費需求。
“下一步,中國銀聯將進一步秉承‘支付為民’理念,在辦實事、解難題、促發展中彰顯主題教育成效,切實以金融高質量發展助力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該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