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新”不厭“舊” 傳統產業加速提檔升級
——廣東發展新質生產力一線調查
將手掌大小的對布機器人放在布樣上,幾分鐘后,面料顏色、紗支密度、紋路工藝等相關信息便可實時呈現。隨后,只需點擊機器中內置的一鍵下單按鍵,同款布料幾天內便可送至服裝廠,投入生產。
5月15日,科技日報記者隨“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主題采訪活動,來到廣州致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致景科技”),看到該公司正借助數字信息技術,幫助傳統紡織產業實現智能升級。
傳統不意味著落后。傳統產業是我國制造業發展的重要力量,產業關聯度大、國際市場占有率高,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有生力量。作為傳統制造業大省,廣東省近年來始終堅持制造業當家,加快推進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借助數字化賦能、智能化提升、高端化引領,將傳統產業培育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
技術“煥新” 向高效能邁進
服裝紡織產業是廣東的傳統優勢產業之一。數據顯示,僅廣州就有服裝及關聯企業近5萬家,服裝品牌商標超7000個,銷售額約占全國10%。面對市場環境的劇烈變化,廣東底蘊深厚的服裝紡織產業正主動擁抱新技術、新模式,煥發出全新面貌。
“現在大家對時尚的定義更加個性化,衍生出了‘小單快反’的新商業模式。要跟上市場變化,傳統服裝紡織產業的生產組織形式也必須隨之變革。”致景科技政策研究中心總經理陳建東告訴記者,新的市場發展趨勢要求服裝紡織企業做到小批量快速生產,并且能夠不斷迭代。
“但僅在找布這一環節,如果用傳統方法在批發市場上挨個檔口找,至少要耗費3—5天時間。”陳建東介紹,為了提升找布效率,致景科技借助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研發出對布機器人,對布料種類進行一鍵識別。同時,通過搭建成品布交易服務平臺,吸引商家入駐,并建設智慧倉物流園,為服裝紡織企業提供從找布到買布的一站式互聯網信息服務。
面對愈加靈活的市場環境,生產企業需要對上游供應能力和下游產品需求有更加敏銳、精確的感知。
“對工廠進行數字化改造后,我們給每臺織機都裝上傳感器,并接入產業互聯網,生產多少、還需要多少,一目了然。”陳建東介紹,通過數據的互聯互通,有相同需求的企業可以共同開展原材料“團購”,降低采購成本;生產企業也可以根據下游需求,合理配置自身產能,實現高效生產。
“通過數字化技術改造,傳統服裝紡織企業可以顯著降低成本、提升效率,讓生產力邁上新臺階。”陳建東說。
“抱團”發展 向高端化攀升
5月18日,記者走進廣東省肇慶市高要區金利鎮,街邊大大小小的五金店鋪琳瑯滿目。金利鎮素有“中國小五金之鄉”的美譽,全鎮共有7600余家企業及個體工商戶從事五金產業,相關從業人員達10萬人,生產的五金產品遠銷歐美、中東、非洲及東南亞等地。
過去,金利的五金產業發展“星星多、月亮少”,小、散、亂情況突出,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產品層次較為低端。面對不斷升級的市場需求,為了打破發展瓶頸,金利鎮推動當地五金企業“抱團”發展,以高質量牽引高端化,打造“好五金、金利造”品牌,推動地區特色傳統產業提質升級。
為了更好發揮當地五金產業集群優勢,高要區在金利鎮打造了總建設面積4500畝的五金智造小鎮,構建集生產、研發、經貿為一體的“大五金”產業格局,將散亂的大小五金企業引進智造小鎮,并依托國家建筑五金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廣東)暨廣東省質量監督小五金產品檢驗站(肇慶)金利高新區辦事處,打造五金產品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服務平臺,推動產業集群質量品牌雙提升。
高質量必須依靠高技術來保障。在一系列措施推動下,金利眾多五金企業紛紛主動開展技術改造,擁抱數字化、智能化。
“我們會定期組織企業外出參觀學習,了解先進生產制造知識,并對企業進行數字化‘診斷’,給出相應升級方案。”金利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伍世東介紹,憑借傳統小五金產業集群優勢,金利的五金企業如今正“抱團”前行,向汽配五金、家電五金等領域拓展,闖出一片更大的發展空間。
去年底,廣東省全面啟動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工作,提出拿出“真金白銀”、按照“企業出一點、供給方讓一點、政府補一點”的原則,安排不低于80%的獎補資金支持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
“我們將高效利用各類政策、資金,引導企業面向市場需求開展生產力提質升級,推動金利傳統五金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伍世東說。(記者 都 芃 龍躍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