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標志著,黃海海域首條海上高速寬帶網架設完成,綜合運用LTE、微波、5G、MEC邊緣切片等技術,團島、大公島等島嶼實現了高速網絡串聯,最終實現了青島港主航道70海里的網絡覆蓋直達公海,打通了海陸通信“最后一公里”。
中國聯通與北海航海保障中心青島通信中心強強聯合,主動履行保障海上交通安全、通信安全、信息化建設等職能,開展青島港主航道寬帶接入網規劃與部署,并于2020年5月簽訂建設協議,在升級改造團島、大公島等通信基站為5G基站基礎上,提出了為千里巖島新建4G通信基站的目標。而在此之前,青島港水域船岸通信僅限于電話、傳真、郵件、短信以及低速數據等常規通信,主航道僅能實現約10海里的寬帶通信覆蓋,海上信息孤立碎片化,難以滿足智慧海事和智能航保建設需求。
“自青島建置后一直到2004年,海洋航道上的通信一直處于短波通信時代,實行的是GMDSS國際通用技術,主要用于海上通話、安全信息播發以及緊急報警等,而衛星通信因為價格昂貴,普通船舶考慮到成本,用的機會并不多。”北海航海保障中心青島通信中心主任董效鵬介紹。
因此,盡管陸地上的通信技術日新月異,但是海上通信一直以來都沒有什么進展。
“沿海一帶是水上活動最頻繁的區域,搭建好沿海高速通信網絡,可以解決很大一部分的需求,這是一項公益性服務,聯通作為責任央企當仁不讓,主動肩負起搭建這項海上信息基礎設施的任務。”董效鵬對中國聯通表示充分肯定。
此次建設的難點在于千里巖島,中國聯通在長達半年的勘測和建設過程中,反復選點確定建設方案,投資近100萬元進行項目建設。由于島上的燈塔是擁有百年歷史的建筑,為了保護“文物級”設施,經過兩次上島勘測,最終確定了以島上附屬建筑物作為設備機房的建設方案。
勘察不易,更大的難點是所有安裝物資均要飄洋過海運送。島上沒有電,必須選擇太陽能供電的設備,45塊30公斤的太陽能光伏板、120只35公斤重的鉛酸電池,360公斤重的開關電源、好幾噸重的鍍鋅板、電池架鋼槽等等,全部要靠人工搬運。加上島上飲用水、食品匱乏,生活物資也需要一起搬運過去。12名施工人員,前后共計18天,每次租用多艘漁船,行駛7-8個小時到達千里巖島,再通過人工肩扛手抬,艱難地搬運至島上山頂基站處。
網絡建成后,千里巖這座孤島上的守塔人殷師傅終于第一次跟家人用視頻通話,今后,守候的日子將不再孤單。百年航道燈塔終于與現代通信技術牽手。聯通工作人員在千里巖島現場進行了測試,下載速率達到170Mb/s左右,上行速率達40Mb/s左右,不僅方便了島上工作人員回傳信息,還能為途徑此島嶼方圓25公里內的船只提供移動通信信號。
黃海海域首條高速寬帶路鋪就之后,將實現集重點海域監控、保障應急救援通信船舶航行安全調度、海上數據回傳與從業人員用網需求、岸海之間指揮執法聯動、航海保障服務信息化等一體的海上新生態,構建起現代航海保障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