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首個海上智能油田于碧海之上演奏數字交響樂
    來源: 人民郵電報 作者: 張鳴 發布時間: 2021-10-19

    深秋的渤海,海風卷起海水,碰撞出迷人的浪花。這片富饒的海域中,一場熱烈的數字化變革如海浪一般奔涌激蕩,同樣引人入勝。

    海天交界處,高聳的石油生產平臺蔚為壯觀。與傳統海上油田不同,這座平臺是我國首個海上智能油田——中國海油秦皇島32-6智能油田。

    中海油天津分公司副總經理陳寶潔告訴記者:“信息技術與油氣生產核心業務的深度融合,使秦皇島32-6這座20年的老油田具備了全面感知、整體協同、科學決策、自主優化等顯著的智能特征,將帶來30%的生產效率提升,提升產量的同時降低操作維護成本5%~10%,減少用工20%。”

    10月15日,秦皇島32-6智能油田項目建成投用,該項目應用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5G、北斗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為傳統油田賦能,這座現代化、數字化、智能化的新型油田,是渤海灣亮眼的“數字明星”。油藏、注采和設備設施的智能化管理以及遠程操控管理,實現了海上油田無人化少人化、油藏研究可視化、生產運營協同化、戰略決策科學化,進而推動生產方式轉變和管理流程優化,構建“智能、安全、高效”的新型海上油氣開采運行模式。

    在參觀平臺途中,記者佩戴的智能手環突然發出震動報警。正當記者滿頭霧水之時,油田工作人員道出了其中的玄機:通過智能油田管理系統,在平臺的高風險作業區域劃定“數字圍欄”,人員一旦進入,手環會自動發出報警,提示人員遠離該區域。智能手環只是智能安全管理系統的一部分,應用UWB定位、人工智能識別、角位移感知、三維數字引擎等技術,智能安全管理系統可實現海上平臺人員精準定位、視頻智能報警、風險分級管控、應急狀態聯動。智能攝像頭可以對人的不安全行為、物的不安全狀態進行自動識別和自動報警,如在工作區未正確佩戴安全帽、發生煙霧或火災。海上平臺的一線員工發生意外跌落時,其佩戴的重力感應設備能第一時間向管理系統發出警報,引導救援工作開展。

    秦皇島32-6CEPJ平臺僅有兩個足球場大小,但這里共集成了400余個智能攝像頭、26000多個數據自動采集點,24小時實時獲取生產數據,每秒鐘采集數據信息高達10萬余條,每年產生的數據量可達6TB。這些實時的生產數據匯聚到數據湖,使預警診斷、主動優化和輔助決策等智能化管理成為可能。記者在陸上智能油田生產操控中心看到,平臺各項數據信息實時匯總到這里,依托AI、邊緣云計算等技術,智能油田管理系統可對平臺設備狀態進行實時監測、自主分析,設備數據出現異常時可給出相應的處理方案,提示海上平臺一線員工進行檢修或更換部件。

    網絡鋪就的“信息高速”,為各項智慧應用的落地提供了堅實的通信基礎。依托岸電項目敷設的光纖,海上生產平臺的通信能力由過去的40MB提升至10GB。萬兆光纖接入,全覆蓋的無線WiFi,高帶寬、低時延的5G﹢工業互聯網,5G﹢北斗示范工程,為海上油田增添了智慧亮色。



    地方動態

    擔當作為新起點 改革攻堅新征程|中國信息協會第七屆理事會第二次會議暨第七屆會員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在京隆重召開

    中國信息協會第五屆信息技術服務業應用技能大賽新聞發布會在京召開

    中國信息協會會長王金平赴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調研交流

    致協會全體會員的感謝信

    • 協會要聞
    • 通知公告
    初爱视频教程完整版免费观看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