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已具備全球空間碳監測能力
    來源: 光明日報 作者: 發布時間: 2021-08-18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獲悉,由該所研究員劉毅領導的研究組基于我國第一顆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中國碳衛星(TanSat)獲取的大氣二氧化碳含量觀測結果,利用先進的碳通量計算系統,獲取了中國碳衛星首個全球碳通量數據集。

    數據集將向全球用戶公開,可以通過對地觀測組織(China GEO)的中國碳衛星數據服務平臺(CASA)下載獲取。

    有評論認為,這是一個里程碑式的結果,標志著我國具備了全球碳收支的空間定量監測能力,是國際上繼日本、美國之后第三個具備該技術的國家。

    我國碳衛星是近極地太陽同步衛星,飛行高度約700公里,每天繞地球飛行約14圈。其上搭載了主載荷“高光譜分辨率大氣二氧化碳探測儀”和輔助載荷“云和氣溶膠偏振成像儀”。基于此形成的全球網格化碳通量數據,可以用于全球碳排放、碳匯的空間分布和變化趨勢研究,有助于了解碳收支的全球分布和季節性變化特征,為氣候變化研究、雙碳國家戰略的實施和全球盤點提供科學基礎和數據支撐。

    團隊成員、該所副研究員楊旭東介紹,值得一提的是,采用衛星遙感的方式,將在全球統一、無偏差的碳收支核算中發揮重大作用。當前溫室氣體減排的成效評估多依賴于清單方法,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制定了《2006年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指南》,要求各國清單須按照其方法進行編制。即便如此,國別清單的誤差、偏差、透明度等問題,依然無法避免。在這種情況下,通過大氣二氧化碳濃度觀測溯源排放的方法被認為可以有效驗證清單。楊旭東說:“利用衛星進行空間遙感,把大家都置于一個標準之下,這樣得來的數據集更為客觀、公正。”

    決定數據集是否精確、可靠的因素,除了衛星遙感精度外,“翻譯”衛星數據的“語言”也至關重要。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基于衛星觀測的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反演算法。利用這一方法,劉毅研究組獲取了首幅全球陸地表面的大氣二氧化碳分布圖。

    楊旭東介紹,中國碳衛星是我國第一代溫室氣體監測專用衛星,實現了從無到有的突破。“然而,更大的挑戰在于如何用好衛星遙感這一探測手段,服務全球盤點和我國雙碳目標的實現。大氣二氧化碳是導致氣候變化的主因之一,其增與減卻涉及大氣圈、生態圈、巖石圈、海洋圈、人類圈等多個圈層的相互聯系,科學利用觀測和模型剖析二氧化碳在這些圈層間的循環是我們制定前進方向的必經之路。面向我國雙碳戰略目標和國際社會5年一次的全球盤點,團隊參與研制新一代碳衛星,以期實現更精準的源匯識別。”(齊芳)


    地方動態

    擔當作為新起點 改革攻堅新征程|中國信息協會第七屆理事會第二次會議暨第七屆會員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在京隆重召開

    中國信息協會第五屆信息技術服務業應用技能大賽新聞發布會在京召開

    中國信息協會會長王金平赴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調研交流

    致協會全體會員的感謝信

    • 協會要聞
    • 通知公告
    初爱视频教程完整版免费观看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