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隆平贈予西南大學的種子 “種”進新一代農科學子的心里
    來源: 新華網—重慶頻道 作者: 發布時間: 2021-05-24

    在北碚區西南大學水稻研究所內,有這樣一塊試驗田,不僅袁隆平曾來過這里,這里還曾種植過袁隆平贈與母校西南大學的“Y兩優1964”種子。

    5月23日,作為袁隆平的學弟,原西南大學農學與生物科技學院院長何光華望向這片綠油油的稻田輕聲說道:“袁老千古,吾輩唯有沿著他鋪下的道路一往無前,‘種’好他贈予我們的‘種子’。”

     將論文“種”進重慶的土地里 贈母校“Y兩優1964”種子

    何光華告訴記者,袁隆平的生日是9月7日,每年的9月6日他都會在學校領導帶領下前往湖南長沙為袁隆平慶生。“我們每次去看望袁老,他都很高興,會問及學校方方面面的情況,還會用重慶話和我們進行交流。”特別是學院的水稻科研工作,尤為關心。

    2017年,袁隆平院士向西南大學贈送了1公斤其團隊最新雜交水稻品種“Y兩優1964”,并委托西南大學農學與生物科技學院水稻團隊在重慶示范性試種。

    為什么叫“Y兩優1964”?何光華介紹,字母“Y”即袁隆平院士“袁”字拼音首寫字母,“1964”即代表1964年,袁隆平為代表的中國科學家開始研究雜交水稻。

    “袁老心系母校建設發展,也長期關心和支持學校水稻研究團隊,這一斤稻種在當時十分珍貴。”何光華說,1公斤大約應有3萬多粒,學院當時留下了具有象征意義的1964粒種子,經特殊處理后珍藏起來,其余的都播種在了眼前的這片稻田里,不久之后果然收獲了長勢喜人,稻穗飽滿的水稻。

    不僅如此,何光華回憶,袁隆平還多次邀請西南大學水稻研究團隊參加“超級稻”的驗收。據了解,何光華曾先后5次參加“超級稻”驗收,超級稻首次突破1067.5公斤的數字也是由何光華計算出來的。“坦白講,這就是提供給我們很寶貴的學習機會,這也是論文要寫進大地里的深刻體驗。”何光華說。

    袁隆平曾說他有兩個夢想,一個是“禾下乘涼”,一個是“雜交稻覆蓋全球”。何光華表示,袁隆平的夢想和故事一直在激勵著西南大學全校師生和校友不斷奮進,在科學研究的道路上,西南大學師生也都將以袁隆平學長為指路明燈,孜孜以求,勇攀高峰。

    將科研精神“種”進學子心里 設立獎學金鼓勵青年投身農業

    “現代農業不是過去的農業,現代農業是個高科技的農業,不是臉朝黃土背朝天,都是機械化、電氣化、智能化的農業”,袁隆平曾表示青年農民是國家的希望,現代農業研究需要更多的知識青年。

    2001年西南大學水稻研究團隊加上何光華只有兩個人,研究生更是屈指可數。何華光回憶,為發展學科建設,讓更多優秀人才關注農業建設,袁隆平曾多次帶領西南大學水稻研究團隊參與到由他牽頭的國家級項目中去,團隊開展水稻研究袁隆平也常常進行指導。

    不僅如此,袁隆平還捐獻20萬人民幣設立西南大學袁隆平獎助學金,主要獎勵農業學科相關的品學兼優的學生。現目前西南大學有“袁隆平班”,農學與生物科技學院也設有“隆平班”,西南大學水稻研究團隊現如今也發展至90余人。

    “我記得在小時候,我的爺爺有一個小花園,他非常喜歡農耕,我也一直很崇拜袁隆平爺爺,他們讓我也愛上了農學。”西南大學大一學生陳雨琪告訴記者,因為熱愛,她不覺得農學有多苦,而是樂在其中。去年她如愿考入了西南大學,成為一名農學學子。袁隆平爺爺曾說過,學農肯定是要下田的,從事農業的人不怕下田,在她心中未來農業就是人與科技的結合。“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國家,青春之農業。”陳雨琪說這句話的時候,眼里有光。(記者 秦思思)


    地方動態

    擔當作為新起點 改革攻堅新征程|中國信息協會第七屆理事會第二次會議暨第七屆會員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在京隆重召開

    中國信息協會第五屆信息技術服務業應用技能大賽新聞發布會在京召開

    中國信息協會會長王金平赴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調研交流

    致協會全體會員的感謝信

    • 協會要聞
    • 通知公告
    初爱视频教程完整版免费观看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