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財政部等三部門發布《關于支持集成電路產業和軟件產業發展進口稅收政策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明確了支持集成電路產業和軟件產業發展有關進口稅收政策。
《通知》列出多種可以免征進口關稅的情況,例如集成電路線寬小于65納米的邏輯電路、存儲器生產企業,進口國內不能生產或性能不能滿足需求的自用生產性原材料、消耗品等免征進口關稅等。
據了解,此次集成電路及軟件產業進口稅收優惠非常具有引導性,重點關注半導體材料、關鍵設備等真正“卡脖子”的環節。
隨著去年美國芯片禁令,全球芯片短缺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從2020年12月初大眾宣布國內減產,到海外車企在各國生產基地相繼按下暫停鍵,芯片短缺潮對汽車生產影響加大。最新數據顯示,芯片短缺已致全球汽車市場累計減產115.7萬輛,預計2021年全球汽車市場將因此減產超200萬輛。
業內人士分析,受疫情影響,芯片產能從去年開始一直吃緊。加之今年發生的日本東北部地震、美國中南部寒潮以及全球芯片制造商瑞薩電子火災事件等,讓芯片短缺問題更為突出。不僅波及了汽車產業,手機芯片產能也受到影響。
芯片短缺同時也引發芯片漲價和整個產業鏈的提價。3月28日,全球最大芯片代工廠臺積電稱,從4月起將調升12英寸晶圓的代工價格,大約每片漲400美元,漲幅約為25%。作為芯片領域的龍頭公司,臺積電代工價格上漲可以說是芯片產業鏈普遍漲價的一個縮影。
眼下芯片短缺潮愈演愈烈,加快芯片國產化的呼聲也越來越高。近日的國新辦發布會上,科技部部長王志剛提出,將主要聚焦集成電路、軟件、高端芯片、新一代半導體技術等領域的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和前沿基礎研究,利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給予支持。工信部也表示,中國政府將對芯片產業在國家層面上給予大力扶持,共同營造一個市場化、法治化和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和產業發展的生態環境。
據了解,汽車、AIOT、物聯網等芯片更多采用14nm、28nm、甚至40nm、65nm等成熟制程工藝,5nm、7nm等先進制程工藝目前則多應用于智能手機芯片等領域。中國工程院院士、微電子工藝技術專家吳漢明提出,83%的芯片產能都集中在10nm及其以上制程工藝。隨著對芯片的需求日益加劇,研發難度和經費都不斷攀升,其實所謂的“舊工藝”依然有著市場,有很大的創新空間。據有關預測,即便到2024年,10-20nm制程工藝市場占比仍占26.2%。
由此,業內人士呼吁,90%的芯片應用都可以由14/28nm解決,因此要注重基礎,注重系統,把基礎打牢,才能更好實現追趕,既要做好先進工藝的研究,也應該注重基礎、提升產能。
目前北京、上海、西安、成都、大連等13個城市都開始發力半導體。在晶圓廠方面,全球300多條主生產線,60%在國內且覆蓋主要尺寸,可以說晶圓制造中心正慢慢轉向國內。數據顯示,2020年晶圓代工占半導體支出的34%。因此筆者認為,晶圓的布局值得期待,但仍須警防重復建設或項目爛尾。
由于集成電路、芯片制造涉及環節較多,且存在諸多技術壁壘,例如芯片制造上游的材料和設備領域,如卡住一個環節,常意味著卡住整個產業鏈的命脈。芯片產業國產化,還面臨著諸多困難,如對設備的依賴、芯片架構的授權、先進工藝的研發、人才的培養,等等。
當然,芯片短缺潮也給國產芯片研發的先行者帶來了機遇。如小米已將高通芯片的使用比重從80%降至55%,并將大量芯片訂單轉交給聯發科。2020年聯發科以27%的市占率,超越美國巨頭高通,拿下全球智能手機芯片市場的銷量冠軍。
我國集成電路市場龐大,所需芯片大量依賴進口,在芯片產業還大幅度落后的情況下,不僅需要依靠市場的力量,而且需國家在資金扶持、政策引導上重點關注產業核心與薄弱環節。當前正是加快芯片產業國產化的最好契機,促進芯片產業國產化正當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