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對于構建現代農村產業體系、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農民增收等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當前,隨著ICT(信息與通信技術)向農村滲透能力的逐漸提高,農村各產業之間邊界日益模糊,交叉融合特征日趨明顯。在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數字鄉村”等戰略的背景下,ICT如何進一步推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
農村產業融合外在驅動力顯著增強內在需求擴大
利好政策頻出,農村產業融合進入快速發展的重要機遇期。2020年國家層面先后印發《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意見》《2020年網絡扶貧工作要點》等系列文件,進一步支持ICT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信息通信主管部門也強調推進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以及網絡服務應協同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相關政策的持續傾斜對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形成長期的利好。
ICT向農村滲透,農村產業融合外在驅動力顯著增強。一是網絡服務供給能力提升,實現了農村和城市“同網同速”。根據第4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0年6月,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52.3%,較3月提升了6.1%,深度貧困地區貧困村通寬帶比例也提升至98%,ICT向農村滲透所需的網絡服務供給能力逐漸增強。二是“移、大、云、物、智”技術交叉發展,以及LPWAN等聯網技術和數據處理技術不斷取得突破,ICT的研發成本逐漸降低,技術向農村擴散成本有效降低。
農村信息消費能力逐漸增強,農村產業融合需求不斷擴大。一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成為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力量。根據農業農村部發布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高質量發展規劃(2020-2022年)》數據,全國依法登記的農民合作社已達217.3萬家,從事農業生產托管的社會化服務組織達到37萬個,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超過300萬家。新型經營主體一般擁有較強的ICT掌握能力,已成為我國農村產業融合過程中不可忽視的力量,其典型特征是將日常生活和生產經營與互聯網緊密結合。二是農村信息消費群體日益壯大,消費能力持續升級,促使農村產業融合需求不斷增長。截至2020年6月,我國農村網民規模為2.85億,較3月增長3063萬,占比達到30.4%,農村信息消費群體不斷壯大。以農村地區為代表的下沉市場很大程度上拓展了信息消費空間,對諸如智慧農業等高層次、高水平、高品質的ICT產品和服務的消費需求逐漸增強。
農村產業融合水平提升但非均衡性依然明顯
從融合演進路徑來看,我國已初步完成ICT與農村各產業的技術融合,開始向產品與業務融合轉變。一是根據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水平監測評價報告,目前我國已初步形成了農業物聯網、大數據與云計算、農業傳感器與物聯網、動植物生長數字化模擬與設計全自動智能化動植物工廠等智能化農業技術體系,并廣泛應用于示范區農業種植、畜牧養殖、水產養殖的產中環節;二是在ICT與農產品加工融合領域,我國已有智能制造應用于農產品加工和質量安全控制的經典案例;三是在ICT與農產品加工、銷售以及農業社會化服務融合領域,已衍生出電子商務。總體而言,我國ICT與農村一二三產業已初步完成技術融合,開始向產品與業務融合轉變。
從融合發展水平看,ICT在推動農村產業融合上總體水平較低,但呈不斷上升趨勢。根據產業融合的“技術融合→產品與業務融合→市場融合”路徑,我國當前處于技術融合向產品與業務融合的轉變階段,而市場融合發展則相對滯后,表現出三個主要特點:一是ICT推動農村產業融合的總體水平較低;二是ICT對農村第三產業發展的推動作用明顯大于農村一二產業;三是融合度已呈現逐年上升趨勢,未來隨著“鄉村振興”“數字鄉村”等戰略的落地實施,趨勢將更加明顯。
多重因素造成農村產業融合呈現非均衡特征。一是ICT與農業產業融合成功的案例大多集中于國家現代農業區,以規模大、資金雄厚的少數行業巨頭或農場主為主,而占我國農業生產主導地位的小農家庭,受資源、資本的限制,在農業生產主要環節運用ICT的能力和水平均較低。二是農村第二產業部門一般具有較強的ICT應用能力和資金實力,但具有“需求遵從”的特點,融合過程中的主導地位不突出,甚至出現拒絕ICT接入的情況。三是農村電商、農村物流運輸、互聯網﹢旅游、觀光農業等新業態不斷涌現,ICT與農村第三產業融合度最高,尤其是農村電商渠道下沉極大地拉動了ICT與農村第三產業的融合發展。
提升網絡供給能力參與農村產業融合生態建設
政策層面需加強對融合路徑和融合水平的關注。從融合演化路徑著手,政策層面既要在農村引進、扶持以及培育ICT服務企業,也要大力推廣和宣傳融合發展所形成的產品、服務與業態。從提升融合水平著手,因地制宜,根據區域農業產業特點,有針對性地強化融合發展的薄弱環節,鼓勵探索適合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且可盈利、可持續的運營模式,切實推動ICT與農村一二產業融合。
鼓勵信息通信業深度參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生態建設。ICT向農村產業的擴散一般以“產業互聯網”方式呈現,ICT向農村擴散大多以“解決方案”為邏輯主導,強調整合資源幫助企業解決個性化的復雜問題。一方面,信息通信業需深入參與農村一二三產業基礎設施轉型的頂層設計,提供綜合解決方案,并探索新型商業運作模式。另一方面,需切實推動ICT下沉到農村產業核心地帶,推進到產業每一個環節,最終形成ICT與農村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生態共同體。
提升技術要素滲透所需的網絡供給能力。一方面,我國雖然已實現農村與城市“同網同速”,但中西部及東北地區大田連片區域,青海、西藏及內蒙古的規模化畜牧區,東部沿海部分養殖池塘、沿海漁村和近海漁區等區域網絡覆蓋不足,尚不能滿足技術應用的網絡傳輸需求,需因地制宜切實推進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向農業作業區縱向延伸。另一方面,不同端到端技術要素向農業產業滲透應用對網絡時延、可靠性、速率等性能有差異化需求。當前主要依靠的GPRS/LTE網絡不足以支撐無人機植保、機器視覺類新型農機等技術應用,需結合“數字鄉村”戰略,適度向農業重點區域按需建設5G網絡,提高網絡供給能力。
總體來看,ICT向農村一二三產業滲透能力呈現逐漸增強態勢,已促使農村產業之間的邊界日益模糊,交叉融合特征也日趨明顯。從融合水平看,我國農村產業融合大多為農業內部自給自足,對ICT等新要素吸納不夠,融合程度總體上依然較低,且呈現較明顯非均衡融合特征,農村產業的發展還需國家、地方政府、涉農主體以及ICT產業界等多方共同推動。(李婷婷 王文躍 劉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