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國家網絡空間安全,筑牢人才根基是關鍵。落戶在武漢的國家網絡安全人才與創新基地,正在網絡安全人才培養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2020年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期間,該基地舉辦了網絡安全人才與創新峰會,產學研用各界專家圍繞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人才評價方法創新、人才輸出渠道創新等問題展開討論。專家強調,要加強職業教育模式的創新,建設網絡安全從業人員評價體系,創新網絡安全人才培養模式,進一步夯實網絡安全根基。
近年來,社會各界的網絡安全意識逐漸提升,網絡安全人才需求呈現爆發式增長,但人才供給卻嚴重不足。統計數據顯示,每年網絡安全學歷教育培養的應屆畢業生數量不足1.5萬人,而我國2020年網絡安全人才缺口超過100萬人,其中技術服務與研發人員最為短缺,分別占比53.02%與28.84%,兩者之和占比約82%。
除了人才缺口外,如何培養高層次網絡安全人才受到多方關注。山石網科通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楊慶華指出,由于當前網絡安全教育與實踐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脫節,企業在應屆畢業生內訓上投入的內訓成本造成了社會資源的浪費。
“不僅僅要培養用計算機的人才,更要培養造計算機的人才,改變信息技術教育幾乎使用國外計算機的現狀。”龍芯中科技術有限公司教育事業部總經理楊昆在峰會的網絡安全人才培養與需求論壇上表示,相較于其它工作崗位,網絡安全崗位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具有很強的行業特性。即便是相同的崗位,不同行業領域對于從業人員的要求也有非常大的區別,不論是監管要求、職業技能要求還是工作目標都大不相同。
武漢賽博網絡安全人才研究中心首席課程設計專家樊山指出,當前,網絡安全培訓與認證存在一定誤區,下一步需要從角色分類和崗位能力出發,加強職業教育模式的創新,建設網絡安全從業人員評價體系。
網絡安全人才的培養需加強學科建設。中國工程院院士、教育部高等學校網絡空間安全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名譽主任沈昌祥認為,網絡空間安全一級學科要解決計算科學少攻防理念、體系結構缺防護部件、重大工程應用無安全服務三大問題。網絡空間安全學科涉及數學、計算機科學與控制、信息與通信工程等多個領域,要使學生掌握基礎理論和技術方法,具有較高網絡空間安全綜合專業素質,需要盡快形成相對獨立的教學和研究體系。
據大學生網絡安全尖鋒訓練營發起人田霞介紹,為了將從求學到就業的“最后一公里”問題解決在校園內,大學生網絡安全尖鋒訓練營正開展一系列有益嘗試,其中大學生網絡安全尖鋒大講堂、導師制職業規劃、定制化人才培養、精英百強選拔等眾多人才培養創新舉措得到了高校、學生和用人單位的好評。
作為此次峰會舉辦地,武漢國家網絡安全人才與創新基地自投入使用以來,以網絡安全關鍵技術研發和創新產業為核心,重點建設網絡安全學院、網絡安全研究院、芯片研發制造基地、大數據中心等,目前已吸引近百家網安企業入駐。武漢市東西湖區副區長肖國華表示,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兩所“雙一流”大學的網絡安全空間學院已經入駐網安基地開展聯合辦學,下一步將共同打造世界一流網絡空間安全學院,目前正在加快網絡安全人才培養和人才輸出,進一步提升網絡安全人才的專業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