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投資加速落地,正在為疫情之下我國經濟恢復持續增長貢獻重要力量。日前,國家統計局發布了上半年宏觀經濟數據,在一季度負增長之后,我國宏觀經濟在二季度轉負為正,實現了3.2%的增長。而其中,以新基建為代表的基礎設施和高技術產業投資,正在成為穩定經濟增長的重要手段。
國家統計局核算顯示,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為45661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下降1.6%。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長3.2%。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為26053億元,同比增長0.9%;第二產業增加值為172759億元,下降1.9%;第三產業增加值為257802億元,下降1.6%。從環比看,二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1.5%。其中,固定資產投資降幅明顯收窄,高技術產業和社會領域投資回升,分別增長5.8%和7.2%。而在高技術制造業中,醫藥制造業、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投資分別增長13.6%和8.2%;在高技術服務業中,電子商務服務業、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業投資分別增長32.0%和21.8%。
我國經濟結構正在加速轉型,整個社會向著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方向演進,以5G、工業互聯網、數據中心等為代表的新基建,已經成為驅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劉愛華在日前舉辦的“上半年央企經濟運行情況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疫情期間催生了很多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將為經濟回升繼續提供有力支撐。今年上半年疫情期間,遠程辦公、在線教育、智能施工、無人配送等新模式有效地解決了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堵點、難點問題,以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技術快速發展,數字經濟、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新產業形成了更多增長極,這些增長極將為經濟下一階段增長提供更多支撐。
推動新基建落地,已經成為我國的重要戰略。2020年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指出要加快推進國家規劃已明確的重大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支持“兩新一重”建設,其中一“新”就是新基建。
業界普遍認為,新基建投資提速,不僅能夠在短期內穩投資、促消費、增就業,有力應對疫情沖擊,同時還將穩定經濟增長的基本盤,夯實“六穩”“六保”。今年年初,新基建涵蓋領域明確之后,有市場機構預測,僅今年全國新基建投資就可達到2萬億元。最近一段時間,多個省份明確新基建投資規模,其中一些省份今年在新基建上的投資超過2000億元,這無疑將有力帶動整個社會投資的“回升”,助力經濟恢復增長。
目前,浙江、江蘇、湖南、重慶、安徽、廣西等省(區、市)發布了相關政策,明確了新基建投資金額和項目數量。比如,浙江發布了《浙江省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明確未來三年內浙江將完成新基建投資近1萬億元,全省將建成5G基站12萬個以上,建成大型、超大型云數據中心25個左右,培育形成10個以上產業示范基地,培育形成100家以上標桿企業,新建成100個以上高能級創新平臺;廣州發布《廣州市加快推進數字新基建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明確至2022年,廣州市將累計建成5G基站8萬個,總投資將超過300億元,培育200家5G應用領域創新型企業。
隨著政策的落地,新基建投資在促進經濟增長上的效應將逐漸凸顯。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黨委委員、秘書長、新聞發言人彭華崗透露,下半年,國資委將積極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六穩”“六保”工作部署和要求,充分發揮中央企業穩投資的重要作用,穩妥有序地落實好全年投資計劃安排。搶抓5G、工業互聯網、數據中心等新基建投資機遇,積極有序地推進項目開工建設,做好高質量投資項目的儲備,積極吸納社會資本,拓寬融資渠道。
當前,數字經濟時代全面開啟,以5G、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加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助力更多行業轉型升級。加快推進新基建落地,讓信息通信技術更好地賦能千行百業,打造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是全行業全社會的共同目標。